台北市立動物園在虎年喜迎正港的本土瀕危「虎」寶寶了!居住在保育研究中心的石虎「平平」在今年春天受孕,經過約2個月至70天左右的孕期,保育員透過監視器觀察,確認「平平」終於在6月2日的清晨,平安誕下一隻石虎寶寶。詳全文>>
向來在社會公益不遺餘力的和泰集團,今(22)日攜手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Garmin台灣國際航電,將共同展開台灣原生動物守護計畫,並訂為「虎力平安元年」,透過車輛捐贈、設立「石虎出沒請小心」慢行警示牌、參與石虎野放訓練與推廣保育、甚至是TOYOTA新車導航升級提醒野生動物出沒功能詳全文>>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石虎保育協會今(12日)召開記者會,提到台灣大學負責審查該校動物實驗申請計畫的「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IACUC),撤銷一項打著保育名號,要將「石虎」與「家貓」進行「異種複製」繁殖的研究計畫,呼籲不論科技部或農委會都不應補助此計畫經費,要求學界重視研究倫理,停止不當動物實驗。詳全文>>
林務局近年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針對石虎等瀕危物種規劃生態服務給付,民眾參與熱烈,今年再度開放申請,針對友善農地、社區巡護、家禽危害通報項目皆提供獎勵金,歡迎南投地區符合資格的民眾或團體向南投縣政府提出申請。詳全文>>
苗栗縣境內的大安溪為苗栗縣與台中市兩地石虎之重要交流廊道區;苗縣府為降低石虎路殺風險,去年初在卓蘭鎮老庄溪下游搭建2座圓形管通道,就在通道完工後的第436天,終於監測到石虎從通道上方穿越。詳全文>>
喜歡動物的朋友們,如果還沒有計畫好連假行程,不妨抽出一天時間,到動物園和可愛動物來場浪漫約會吧。這回臺北市立動物園與Pinkoi合作,推出多款限量聯名商品,從童趣感的插畫派到質感系的設計派都有,還有兒童節限定LINE貼圖免費下載,讓你每天都有可愛動物們的陪伴。詳全文>>
南投林區管理處於信義鄉推動友善農產環境,自2021年起在人和部落4處苦茶園農地,拍攝到4次石虎現蹤的紀錄,其中2隻更是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放追蹤的石虎,不但顯示該區確為國土綠網重要的生態廊道,林管處也輔導建立「人和自然」品牌,鼓勵更多農友投入友善農作和保育石虎的行列。詳全文>>
新春正是萬物繁衍的季節,不過虎年對保育類石虎而言卻似乎是犯太歲的「本命年」,竹山鎮陳姓男子日前經過139縣道集集鎮路段,發現一隻石虎遭路殺、橫屍路邊,特生中心保育團隊獲轉報後趕抵現場,更發現是一隻已懷孕的母石虎,且已是今年第3起石虎路殺通報,疾呼民眾行經石虎分布區域時按速限標誌行駛,保護野生動物和自身的行車安全。詳全文>>
特生中心保育團隊在2019年接手照顧一隻中寮鄉農民救起的小石虎「小池」,經野化訓練後,於2021年9月左右野放並以無線電進行追蹤,希望壯大石虎族群,可惜「阿池」日前疑誤中套索而死亡;保育團隊指出,過去2年共野放7隻石虎,就有3隻死亡,顯見石虎在野外環境面臨人為或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威脅仍大,導致族群分布範圍無法迅速回復。詳全文>>
南投縣魚池鄉一名農民8日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附近的自家茶園、整理環境時,發現一隻小石虎陳屍在溝渠中。農民嚇一跳,立刻請求魚池鄉長劉啟帆協助,最後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帶回檢查。特生中心初步了解石虎是隻年輕、未生產過的死亡母個體,詳細的死亡原因正在了解當中。詳全文>>
苗栗縣銅鑼小農魏先生以天然無毒的方式,栽種有機蔬菜,也養殖天然的放牧雞,讓雞可以在場內跑來跑去。農場內約有250隻雞,每隻吃好睡好、運動量也足,因此大家頭好壯壯。魏先生將雞養好這件事,也意外養到「石虎」,因為牠們也會來偷吃,還有諸多野生動物,例如黑眉錦蛇、穿山甲也來光顧。詳全文>>
2022年才開工第四天,就傳出石虎遭路殺。特生中心石虎研究團隊2日晚間、3日接獲通報,得知南投縣魚池鄉台21線上,日月潭附近有石虎身亡。另外一起在彰化縣伸港鄉台61線上一隻母石虎死亡。新年才剛開始就遇見2隻石虎過世,保育團隊相當難過,也研判跟跨年連假出遊有關,提醒大家開車要注意路邊小動物。詳全文>>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統計2021年以來,共有25起石虎遭路殺,其中苗栗最為嚴重有15隻、南投有6隻,以及彰化、台中各有2隻個體死亡,相較去年(2020年)增加8起,也是歷年來第二高的一次。助理研究員林育秀憂心指出,今年過世的石虎多是母體,對未來狀況感到不樂觀,石虎恐怕銳減數量比想像中的還要多。詳全文>>
苗栗後龍南港里17日發生一起山林火警,約2甲大的淺山山林遭受波及,未料在火警撲滅後不久,縣府農業處就接獲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轉報,位於西濱快速道路北上110.6公里側車道發生一起石虎路殺,這也是今年第14起石虎路殺意外,死亡的石虎血肉模糊,難認性別。詳全文>>
台北市立動物園水豚媽媽「妹妹」7日帶著寶寶逃家,沿著水池游到馬來貘的展場蹭飯,大約20分鐘結束這場逃家記。回顧台北市立動物園逃脫的動物們,包含黑猩猩、食蟻獸、紅猴、石虎等等,也曾有老虎逃出籠舍到樹下乘涼,以及動物園剛建立時有鱷魚二度逃脫,流浪4個月,最後順利帶回園區。 詳全文>>
苗栗縣政府農業處26日晚間接獲竹南警分局後龍分駐所通報,一隻石虎在西濱快速道路北上98.6公里處突然衝出馬路,遭到張姓騎士撞上,石虎重傷身亡,騎士也因閃避不及摔車,這也是苗栗縣今年第13起石虎路殺。詳全文>>
日前一名蔡姓民眾在集集台16線上,發現一隻遭車撞擊受傷的石虎,當時立即將牠移至道安全地,並通報「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前往救援,而該團隊將石虎交由「集集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進行救治,其傷勢嚴重後肢多處骨折、骨裂,連肋骨及臉部也有傷口。目前石虎正在ICU靜養中,之後會進行骨科手術。詳全文>>
苗栗縣後龍消防分隊10月28日接獲民眾送來一隻受傷的石虎,傷勢過重不幸死亡,經照射X光後研判為路殺,不過拾獲者當時並未留下更多詳細資訊,因此農業處希望該民眾能出面提供確切位置,作為後續監測調查研究的資料,此外,南投市華陽路同日亦有民眾在路中央發現一具石虎屍體。詳全文>>
「石虎」是台灣現今唯一存在的本土貓科動物,台北市立動物園內的石虎三胞胎二哥,在今年9月26日搬遷至台灣動物區展開獨立的生活,透過臉書粉絲專業投票後正式名為「虎力勇」。虎力勇搬到新家後,很快地適應環境,牠這次擔任重要的「保育大使」的角色,傳遞石虎在野外所面臨的存續困境。詳全文>>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石虎三胞胎二哥要取名了,將從「虎力勇」與「虎力夯」兩個名字中票選,園方歡迎大家一起為石虎生力軍取個響亮的名字。目前三胞胎的大哥與小妹也在特生中心努力「野放訓練」,肩負重要使命。詳全文>>
南投一位民眾日前救起一隻落水「小貓」,並打算收編為家貓,但經友人提醒上網比對後,發現這隻「小貓」竟是一級保育動物石虎,趕緊轉送特生中心照護,特生中心也在臉書回報小石虎的健康狀況並分享照片,萌樣曝光融化不少網友。詳全文>>
有南投市民日前從路邊撿回一隻「流浪小貓」,打算收養,未料經朋友提醒「這不像貓咪」,連繫特生中心保育團隊到場後,確認是瀕絕保育類動物石虎,隨即送往特生野生動物急救站;特生中心推測,可能是棲地周邊遭干擾破壞,小石虎才與母獸失散,所幸目前身體狀況良好。詳全文>>
南投縣一名吳姓男子20日在住家附近發現一隻「落水小貓」,由於遲遲沒有等到母貓前來帶走幼貓,考量後決定把小貓帶回家「收編」,但經朋友提醒小貓可能是石虎後,就立刻通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表示,小石虎除了偏瘦和稍微脫水外,健康狀況大致良好。詳全文>>
林務局全台架設超過500台自動相機,24小時全年無休監測野生動物,另外也陸續架設30台紅外線自動相機,統計至今年3月資料,累積超過641萬工時、455萬張相片,拍到29種哺乳動物,分布最廣的是白鼻心,其次是山羌,鼬獾和石虎近年數量則有顯著下降。詳全文>>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新成員馬來貘寶寶,透過命名活動取名為「貘花豆」,而南投特生中心目前收容一對正進行野放訓練的小石虎兄妹,網路命名票選活動也熱烈進行中;在24組獲選提案中,「虎力旺、虎力秀」、「平和、平順」2組目前都累計超過400票,分居前2名,其他還有4組得票破百呈現拉鋸戰。詳全文>>
石虎在全台族群數量估計僅剩400至600隻,但仍不斷面臨中獸鋏、遭毒殺、被獵捕等威脅,再加上闖入雞舍、捕食飼養雞隻與民眾產生衝突,每年因報復造成的族群傷亡可能高達20至50隻。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與窩窩發起改良雞舍的活動,2019年起架設了135戶的圍網,避免石虎入侵雞舍,期盼能藉此化解衝突。詳全文>>
集集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去年接獲一隻受傷石虎,石虎頭部遭撞擊,治療一段時間傷口無法痊癒。由於設備有限,獸醫無法得知真正病灶,所幸竹山秀傳醫院出手相救,願意無償協助石虎拍攝電腦斷層掃描,終於找到未來醫療的方向。急救站分享搶救影片外,也意外讓網友得知石虎驚人小秘密。詳全文>>
一隻原棲息於苗栗縣境的瀕絕保育類石虎,去年10月因穿刺傷,被善心民眾送至南投特生中心治療,但至今其傷口結痂後仍反復化膿,因設備不足無法查明原因,讓特生獸醫師心疼又傷透腦筋;竹山秀傳醫院醫師得知後,主動引介特生團隊帶著石虎到院,使用先進的斷層掃描儀器,才發現這隻石虎鼻腔有瘻管情形,也有了更明確的治療方向。詳全文>>
王齊麟/李洋在2020東京奧運奪下台灣史上第一面羽球金牌,球場上霸氣的表現、私底下可愛的互動,圈粉無數。不過,設計師江孟芝在臉書、IG上PO出一張自稱「放下所有加班工作,不眠不休畫的一張圖(麟洋燦笑圖)」,被網友抓爆沒有購買該圖就進行繪畫。詳全文>>
臺北動物園今年3月迎來暌違28年的小石虎三胞胎寶寶,為了達成臺北動物園、特生中心以及屏科大野保中心的石虎保育繁殖計畫目標,昨(20)日將三兄妹的大哥以及么妹送往特生中心進行野放前訓練;特生中心也規劃「小虎夏令營」,下月將在線上邀請孩子們利用暑期一起透過彩繪、棲地環境介紹,對石虎等自然動植物生態有更多認識。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