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1953年6月15日-),祖籍河南鄧州,籍貫陝西富平,生於北京。2012年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代最高領導人,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自2007年起開始出任中共第十七、十八、十九屆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習近平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1979年至1985年,他曾分別任職於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和河北省正定縣。並於1985年至2002年在福建省任職,時間長達17年。在調離福建省後,他先後主政浙江省和上海市。2007年,他進入中央,並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同時先後兼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在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於2013年3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於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全票連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於2018年3月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全票連任國家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槍擊案發生後,於20日首日出席在密西根州舉行的造勢活動,他表示自己替美國民主擋下一顆子彈,同時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槍案發生後,曾經寫了一封信給他,但未公布信中內容。 詳全文>>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三中全會)昨18日在北京閉幕,中共中央今(19)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未來持續深化改革和法治,並且預告有重要立法修法任務,包括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金融法、反跨境腐敗法,修改監督法、監察法,編纂生態環境法典。詳全文>>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三中全會)昨18日在北京閉幕,中共中央今(19)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發布會強調,本次三中全會《決定》的起草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親自指導、審閱、定調方向。這也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第三度擔任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長,提出300項重要改革措施。詳全文>>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三中全會)昨18日在北京閉幕,中共中央今(19)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面對外媒提問,「如何應對外商直接投資有所減少?」中共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指出,外資投資下降只是暫時現象,本次會議針對外資有專門部署,擴大制度型開放、外貿體制改革、外商投資等機制政策。詳全文>>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三中全會)今(18)日閉幕,陸官媒《新華社》授權發布公報內容,該文提及「繼續推進對台工作」,以及深化改革時間預計在2029年完成改革任務,讓外界聯想習近平是否會再續任完成兩項歷史任務?接受訪問兩岸學者表示,對台工作只是重申既有政策,並非三全會重點。至於2029年這個時間點,在中共歷史上存在領導人跨界繼續完成政務推行,不用多做臆想。詳全文>>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三中全會)今(18)日閉幕。由於本次三中全會召開期間未釋出開會照片,網外甚至傳出習近平身體不適。大陸官媒《央視》晚間7點新聞聯播釋出最新畫面破除謠言,習近平正常出席閉幕式。稍早《新華社》報導稱會議公報於今日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詳全文>>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三中全會)今(18)日閉幕,該會議公報於今日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大陸官媒《新華社》公布最新公報內容,針對人事部分,全會決定,接受秦剛辭職申請,免去其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未說明什麼原因,並且用同志稱呼。另外,李尚福、李玉超、孫金明因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確認開除黨籍。詳全文>>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三中全會)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外界也觀望,習近平這次端出的政策能超越鄧小平的改革力度?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指出,行銷大於實質意義,陸媒對比鄧小平當年改革開放成果,主要拉高習近平歷史地位,但過去十年大陸處於「國進民退」情況,預料不會有宏觀的經濟改革政策,部分調整與鬆綁可以被期待。詳全文>>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今(15)日上午在北京開始舉行。明天即將發布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誌今也提前發布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強調「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習近平認為,全面深化改革,是堅定制度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制度成熟而持久。詳全文>>
大陸外交部14日發出以記者問答形式的新聞稿,回應川普遇刺事件。大陸方面表示,「中方關注川普前總統遭遇槍擊事件,習近平主席已向川普前總統表達慰問。」詳全文>>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後首訪中亞,藉著出席上合組織峰會,順帶訪問哈薩克及塔吉克等中亞「友邦」。根據大陸經濟戰略的構想,中亞國家為「一帶一路」陸路交通的重要支點,友好關係不言而喻。同時,習近平也首次在「境外」頒授「友誼勳章」,與塔吉克總統拉赫蒙共同宣布發展新時代中塔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詳全文>>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地時間7月3日晚,在哈薩克阿斯塔納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前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丁,表示中俄要繼續加強全面戰略協作。這也是兩人2個月內二度會面,凸顯中俄之間緊密的互動。上合組織成員國包括俄羅斯、中國、4個中亞國家、印度、伊朗與巴基斯坦。詳全文>>
俄羅斯總統普丁今天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北京與莫斯科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堅定。美聯社報導,這是兩人2個月內第2度會面。 詳全文>>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於4日在哈薩克舉行,根據俄羅斯塔斯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出席峰會期間,於3日先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展開會晤。這是繼兩人5月在北京會面後,相隔約1個半月第二次會面。詳全文>>
中國大陸外交部30日宣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2日至6日將出席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並訪問哈薩克以塔吉克兩國。 詳全文>>
今年是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原則70週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表示,現在比以往都更加需要弘揚和平共處五原則的精神內涵,並表示中方將成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詳全文>>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4日在北京的「全國科技大會」上表示,中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要加大積體電路(IC)、工具機、先進材料等技術的研發力度,「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1年時間了。」 詳全文>>
俄羅斯總統普丁日前訪問越南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6日在北京會見越南總理范明政。他說,中方願與越方「堅持團結友好,堅定相互支持」,雙方並要保持高層交往;范明政則說,越中命運共同體不會受到外界的挑撥離間和干擾破壞。詳全文>>
「美國誘騙中國攻台」的論述登上中國官媒。央視節目「海峽兩岸」23日以此為題邀來賓批美,但對此說法只稱是英媒金融時報披露,完全不提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告知歐盟官員的看法。詳全文>>
國民黨今(23日)於高雄市舉辦「第三波民主改革」國會改革說明會,包含主席朱立倫、不分區立委柯志恩、立委許宇甄、立委陳菁徽、立委林倩綺等人都前來宣講,聚集約200位民眾前來參加。柯志恩致詞時表示,民進黨之前宣稱國會改革法通過,就連跳廣場舞的大媽都會被叫去立法院問話,這有可能嗎?立委沒那麼大,民進黨最會的就是扭曲事實、抹黑,並呼籲民進黨別把習近平刻在心裡,該刻在心裡的是賴清德,不要再繼續抹紅國會改革法案。詳全文>>
美國學者孔明尚認為,即使北京高度不信任民進黨,中國在未來幾年面臨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包括美國大選、習近平爭取連任前維穩及經濟挑戰等重重因素下,可能會在台灣問題上謹慎行事。 詳全文>>
大陸官媒《央視》今(19)日報導,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6月17日至19日,在陝西延安召開。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綜合當前內外情勢複雜,解放軍在政治上面政治上面臨錯綜複雜的考驗,在政治建軍時代之下,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明確槍桿子始終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明確軍中絕不能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詳全文>>
外媒《金融時報》報導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4月曾向歐盟強調,「美國一直慫恿中國入侵台灣,但我不會上當」,而白宮與國務院雙雙駁斥此說法,此外,外交部今(18日)表示,國際社會清楚,找藉口試圖想改變現狀的是哪一方。詳全文>>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在報導中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向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透露,華府正試圖誘使北京攻擊台灣。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否認指控,並強調美方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任何改變。 詳全文>>
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週年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40週年座談會今(1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宣讀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賀信,指出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並且勉勵黃埔軍校同學會要堅定反「獨」促統,為同心共圓中國夢凝心聚力。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也出席發表談華強調,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堅決維護台海和平穩定。詳全文>>
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時透露,華盛頓正試圖誘使北京攻擊台灣。詳全文>>
針對總統賴清德指稱,前總統馬英九也曾說過「兩岸互不隸屬」一事,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發聲明表示,馬英九講的是「兩岸」,代表兩個地區同屬一個中國。對此,民進黨發言人戴瑋姍14日表示,馬英九曾說「相信習近平」,這言論背離台灣主流民意,不被信任跟接受。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