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Enterovirus)又稱腸病毒,是一種主要寄生於腸道的正股單股RNA病毒,和人類及哺乳類的疾病有關。雖然名為腸病毒,在人類卻很少出現腸道的病狀。在病毒分類中,屬於第IV類的RNA病毒。(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玉兔(鄭如吟)2022年3月底和交往7年的型男導演Howard登記結婚,並在同年11月迎來兒子,今(1日)她在臉書上透露,跟老公帶孩子參加朋友聚會,其中一名友人沒洗手就摸了小朋友的臉頰,由於近來流感及腸病毒猖獗,夫妻倆半開玩笑地提醒手可能有很多細菌,結果對方不僅沒有收斂,反而發起脾氣。詳全文>>
目前全國正處於腸病毒流行期,雲林縣截至今(28)日已有1名10個月大的男嬰因感染腸病毒重症死亡,雲林縣長張麗善今天前往幼稚園推廣正確勤洗手的防疫概念,希望降低孩童感染腸病毒的風險。根據雲林縣教育處統計,9月1日開學迄今已有12校15班因腸病毒確診而停課。詳全文>>
近期可說是多種病毒齊發!不少診所、急診被發燒患者塞爆。小兒科醫師陳信宏分享,一名家長帶著發燒、肚子痛及喉嚨痛的兄妹看診,哥哥確診感染A型流感,當下媽媽在一旁自言自語「妹妹應該也是吧?」為求慎重起見,醫師請她張嘴一看,結果大不同。詳全文>>
近日有不少醫師在粉專示警,門診中發燒的大人、小孩變得特別多,診所、急診、病房通通滿出來。小兒科醫師陳信宏也分享,一天驗到4種病毒,「真是太誇張了,什麼病毒都有」,若有發燒症狀,請趕快來讓醫師檢查、篩檢和治療。詳全文>>
腸病毒疫情處於流行期!疾病管制署示警,上周因為腸病毒就診達到1.2萬人次,已經是連續4周高於流行警戒值(流行閾值),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於社區持續活動,開學後須持續注意學童傳播風險及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詳全文>>
8月29日開學日之前,疾病管制署公布臺灣出現2023年首例腸病毒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開學前一週(8月20日至8月26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2,030人次,相較往前一週(8月13日至8月19日)的11,501人次上升4.6%。花蓮慈濟醫院兒科病房主任陳明群提醒民眾,一般常見的酒精「乾」洗手,不適用於消滅腸病毒,要預防腸病毒,用肥皂「濕」洗手更有效。詳全文>>
開學前後,國內腸病毒疫情已經重返流行期,上周就診人次達1.2萬人,還出現今年首例死亡個案。其中腸病毒71型由於容易引發重症,被視為幼兒殺手,國內今年有2款國產腸病毒71型疫苗取得藥證,並且在8月陸續開放自費接種。醫師坦言,疫苗詢問度高,且由於數量不多,在各醫療院所中相當搶手。而根據食藥署統計,目前2家業者完成檢驗封緘數量約5.4萬劑。詳全文>>
適逢中小學生開學季節,學童間密切互動恐助長腸病毒傳播,往年開學第一週,腸病毒病例會明顯增加,台東縣衛生局呼籲大人小孩應持續落實活動或飲食前正確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詳全文>>
今(30)日為全國各校開學日,由於腸病毒仍處於流行期,校園群聚風險增加,為防堵校園疫情發生,嘉義縣衛生局針對腸病毒重點宣導,家長與學童都務必注意衛生,落實勤洗手習慣,可使用500PPM(將漂白水以清水稀釋 100 倍)漂白水消毒環境,擦拭環境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柵欄及樓梯扶把等),避免疫情擴散。詳全文>>
暑假結束了!全國中小學今(30日)開學,不過國內包含腸病毒、流感等疫情都處於升溫階段,其中腸病毒已經連續兩周上升且高過流行警戒值,上周因此就醫者多達1.2萬;流感則是在夏季仍不見趨緩,過去三周呈現上升情形,且上周還新增36例流感併發重症,另有13例死亡。疾管署提醒,開學後聚發生風險上升,家長要多加需注意。詳全文>>
疾病管制署今(29)日公布國內今(2023)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南部10個月大男嬰,於8月8日經照顧者發現失去意識,且無呼吸、心跳,送醫後急救無效,於當日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D68型感染併發重症死亡。今年累計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分別為4例克沙奇A4型、2例克沙奇A6型、2例腸病毒D68型及1例伊科病毒21型,均為5歲以下幼童。詳全文>>
腸病毒疫情再起!疾管署22日公布腸病毒門急診單周就診人次再次超過流行警戒值,面對即將開學,家長們憂心忡忡。一名媽媽近日帶著身體不適的孩子就診,醫師檢查時發現他「嘴巴裡好幾個破洞」,確診腸病毒,叮囑必須在家休息至少一周、不可以上學。豈料天真媽下秒突驚吐「老師應該看不出來吧?」讓網友看了全炸鍋。詳全文>>
腸病毒疫情又升高!疾病管制署今(22)日公布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到1萬1331人次,再次超過流行警戒值;監測近四周主要流行病毒仍以克沙奇為主,占比超過8成;疾管署提醒,腸病毒疫情在開學前後都會有上升趨勢,下周即將開學,要特別注意學童間傳播風險。詳全文>>
流感疫情持續,加上南部登革熱疫情發燒,多種疫情在社區活躍,讓高雄基層診所醫師忙翻天,問診時必須落實「TOCC」,並且根據患者的病癥才能成功拆彈,區別出新冠肺炎、流感、腸病毒、登革熱或一般病毒感染。詳全文>>
每年夏天是腸病毒疫情高峰期,近期網路流傳「得了腸病毒要吃冰」,讓許多家長半信半疑。對此,食藥署強調,吃冰並無法治療腸病毒,而是為了緩解口腔潰瘍的疼痛感,不代表有治療效果。由於腸病毒傳染力極強,食藥署也呼籲幼童與家長要勤洗手,就醫返家後要多補充水分及休息,才能盡快痊癒。詳全文>>
腸病毒疫情已經脫離流行,但是還是不能輕忽!疾病管制署今(11)日公布國內新增1起腸病毒重症個案,是一名中部5個月大男童,感染腸病毒一度住院且病況改善,沒想到出院3天後病況再次惡化,陸續出現左腳疼痛反應、發燒、口腔潰瘍持續等,因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二度住院,經檢查發現脊髓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且確認感染腸病毒型別為克沙奇A4型,研判是腸病毒併發重症脊髓炎。詳全文>>
小兒科醫師林智葳透露,這幾天收治好幾位感染腸病毒的患者,不只小孩,連大人也中鏢,且症狀未必較輕微,一名爸爸確診後頸部、手臂狂冒紅疹,口腔潰瘍延伸到扁桃腺,喉嚨無法吞食「每吞一次口水就是一次煎熬」,而「腸病毒1特性」也讓他提高警覺。詳全文>>
近期診所、醫院門診掛號人數明顯變多,不少家長看著孩子燒燒退退內心跟著七上八下,不禁想問「到底還要燒多久?」對此,小兒科醫師黎博彥根據個人臨床經驗,預估一般感冒、新冠病毒、腸病毒、流感、腺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及黴漿菌感染後的「發燒時間長短」,供正陷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網友們參考。詳全文>>
近來腸病毒處於流行期,一名網友就表示,同事兩個小孩前後染上腸病毒,卻堅持一大家子出遊,由於平時看到這類情況,同事總是義憤填膺地撻伐,雙標態度讓他不以為然,直呼「刷新三觀了。」詳全文>>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呼籲民眾注意環境清消、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更要留意,腸病毒並非是孩童特有疾病,有醫師指出,先前有家長就被孩子傳染,口腔出現水泡、潰瘍,就醫後確認是腸病毒;提醒民眾,成人也會感染腸病毒,只是症狀有時不那麼典型,但也不能因此輕忽。詳全文>>
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門急診數自四月底已連續兩周突破萬人,疾管署更指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是2017年以來同期最高。腸病毒為幼兒常見傳染病,國內首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爆發於1998年,根據疾管署統計,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78例死亡,重症致死率達19.3%,家長無不聞聲色變。詳全文>>
小兒科醫師陳映庄分享,近期因為腸病毒的流行,許多孩子回到校園之前,學校都會要求要到醫院再次確認,並開立診斷書,而有家長反映,學校要求必須註明「已痊癒且無傳染力」才可以上學。不過,醫師強調,其實腸病毒隔離一周後,並不會完全沒有傳染力,「只是傳染力下降」, 因此建議解隔離後,至少一周內還是要再戴著口罩。詳全文>>
台北市教育局今(21日)指出,今年腸病毒疫情從3月下旬開始,疫情攀升,預計從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北市學校或幼兒園若有學(幼)童經診斷為腸病毒(含醫師確診及疑似),即應請學(幼)童請假至少7天;如幼兒園同一班級在7日內有2名以上(含2名)幼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時,該班級應停課。詳全文>>
基隆市長謝國樑今(18日)前往仁愛國小附設幼兒園,透過有獎徵答等互動方式,增進幼童對於健康衛生之預防認知,並提醒幼童應落實「洗手五時機,正確勤洗手」,才能有效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詳全文>>
國內近期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全國腸病毒就診人次呈快速上升且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上升;社區傳播的腸病毒型別目前以克沙奇A型為多,同時有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活動,今(112)年截至上周5月7日國內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累計3例,分別為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型、伊科病毒 21 型。詳全文>>
疫情解封、加上季節交替之時,這時候的孩子們正在更新病毒碼,也苦了不少父母。醫師也藉此提醒,有兩種麻煩病毒是「用酒精消毒也沒用」的,且都是經由腸道傳染疾病。而忽冷忽熱的春天,正巧碰到「交班」,近期兩種病人的數量都超級多,建議平時要多注意衛生習慣,記得用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並多洗手。詳全文>>
疫情雖已趨緩、新冠肺炎也從第5類傳染病調降為第4類,不過近期許多孩子正在償還「免疫債」,讓家長們身心俱疲。小兒科醫師陳信宏近日示警,「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正在流行」;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也透露,不少孩子出現鼻涕、咳痰、高燒,但快篩新冠、流感都陰性,吃藥也難以改善,後來發現可能是最近流行的hMPV詳全文>>
近期孩子因為正在償還「免疫債」,家長們也人仰馬翻。醫師提到,快逼死家長的「高燒」,可能是因為A流、hMPV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或腸病毒等疾病引起。有5歲孩子就因為狂燒40度超過3天,吃藥也沒明顯改善,到急診照X光出現肺炎而住院,確認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一個禮拜的治療才出院。有醫師也忍不住直呼「這波免疫債看不到盡頭。」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