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星有座大山 高過聖母峰

2011年10月6日 12:31

▲ 曙光號太空船完成探測灶神星後,接著將觀測穀神星。(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在太陽系小行星帶飛馳的巨大小行星灶神星(4 Vesta,譯音維斯塔),有一座遠高過聖母峰的大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曙光號太空船正在環繞軌道進行觀測,這顆小行星表面的詳盡掃描畫面顯示,這座大山和從海底測量的夏威夷火山一樣高大。

灶神星位在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主帶(main asteroid belt)內,直徑約530公里,是太陽系小行星帶中第2大的天體,於1807年被發現,雖然不是所有小行星中最大的,卻是最亮的。哈柏太空望遠鏡曾拍攝到灶神星一系列影像,讓科學家能以不同的視野觀看這顆小行星,發現灶神星與月球稍微類似,有古老熔岩流岩床,以及撞擊所造成的碎屑。其中一個最大的撞擊坑直徑寬達460公里,逼近灶神星的直徑,科學家認為應是數十億年一場巨大撞擊的結果。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曙光號(Dawn)太空船於2007年9月發射升空,今(2011)年7月16日進入環繞4灶神星的軌道,成為第一個環繞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天體的人造衛星,目前探測太空船正在676公里的高空環繞著灶神星移動,拍下可目視的紅外線照片傳回地球,提供的資料顯示了更多表面坑坑洞洞的灶神星的特徵。曙光號每環繞一圈需要12.3小時,預定在灶神星周圍工作1年。

曙光任務主要探測員羅素(Chris Russell)說,「我們知道許多維斯塔(灶神星)的了不起資料,我們稱維斯塔是最小的類地行星。」灶神星最初由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觀測,揭露了一些特徵,像是可以從上空看到巨大隕石坑,美國航太總署的曙光號太空船自7月起接手觀測。先前曙光號在2736公里的高度環繞軌道運行,後飛近灶神星,以拍到這批最新照片,這是目前拍到最詳盡的照片。羅素說,「維斯塔跟地球、火星、金星與水星一樣,表面有古代玄武岩岩流,也有很大的鐵核心。」

雖然灶神星很巨大,但並不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小行星。最大的小行星是已身為矮行星的穀神星(1 Ceres,譯音塞瑞絲),斥資4億6600萬美元打造的曙光號太空船,在完成探測灶神星的1年任務後,接著將觀測穀神星,是第一艘規劃要繞行2顆地球以外的太陽系天體的太空船。這些觀測資料,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太陽系歷史最早的篇章;美國總統歐巴馬已經指示NASA要在2025年左右送太空人到某顆小行星上去進行探測,因此曙光號也正為未來的載人太空任務鋪路。

據台北市立天文科教館網站「天文新知」資料指出,灶神星的正式分類是「小行星(asteroid)」,英文俗稱「minor planet」。從英文字面就可看出,它不夠大,不能成為行星,它也不是彗星。然而目前太陽系中已知的小行星數量超過540,000顆,這樣的「小行星」標籤並不能讓灶神星表現出它的特色。雖然曙光號任務的另一個目標天體—穀神星(Ceres),原為1號小行星,現在被歸類到另一個「矮行星(Dwarf planet)」家族中;但灶神星還無緣晉升到矮行星家族中,就只因為灶神星不夠大。

曙光號科學家偏向於認為灶神星是「原行星(protoplanet)」,因為它是個緻密且有分層的天體,以和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等類地行星相同的方式環繞太陽公轉,只是某種原因讓它沒有成長完全。在太陽系早期的混亂歷史中,會經由灶神星大小的天體互相合併而形成行星。在這場行星舞會中,或許灶神星從未遇到過它的舞伴,錯失了成為行星的機會。這個悲慘的結局可能是鄰近的木星搞的鬼,由於木星重力的強力干擾,擾亂了小行星主帶附近眾多天體的軌道,讓灶神星找不到。

不過,的確曾有天體撞上灶神星,把灶神星的物質撞走了一些。這些撞擊碎屑被稱為「灶神星族小行星(Vestoid)」或「V型小行星(V-type asteroid)」,甚至還有一些更小的撞擊碎屑,其中甚至有數百個這類碎屑掉落到地球表面成為隕石。但撞擊灶神星的天體都不是很大,所以也沒有因撞擊而使灶神星分裂。整個灶神星變成太陽系的時空膠囊,從太陽系初期至今都未變過。

雖然媒體報導,地球有受到這種巨型小行星撞擊的危險,但科學家說,沒有什麼好擔心。美國麻薩諸塞州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主任史巴爾(Tim Spahr)說,「在我們能夠發現並發布警訊前,龐大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性已大大降低。」

▼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灶神星,是太陽系小行星帶中第2大的天體。(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