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25日表示,位於智利北方,人類於地表所建造最強大的天文觀測儀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於今年9月30日正式開放學術使用,並進入為期9個月的先期科學觀測階段,全世界團隊競爭使用,審查委員會從全球約900件申請案中,精選112項觀測研究計畫,臺灣天文團隊成功爭取了8件,成績亮眼。(圖/取自ALMA官網)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The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由歐洲、美國、日本與智利共同合作建置,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設置於智利北方5000公尺高山上。2013年竣工時,整個陣列將有66座天線,靈敏度非常高。台灣科學家比喻,從墾丁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台北101大樓上的新台幣1元。
近日ALMA開放其第一回合「先期科學觀測」(ALMA Cycle 0Early Science),全世界天文學家爭相申請計畫,希望能獲得青睞,使用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觀測計畫通過審核與否,是按送審計畫的科學價值,參考地區均衡多樣原則,還有與ALMA計畫主要科學目標相關程度的高低等因素,由審查委員會綜合取捨。總共約有900件申請案,ALMA審查委員會從中挑出112件,台灣天文團隊有8件。
由中研院天文所助研究員王為豪博士所領導,以ALMA來觀測早期宇宙的「伽瑪射線爆宿主星系」計畫,是通過觀測計畫審查的臺灣天文計畫之一。伽瑪射線爆發是宇宙中能量最強的爆炸事件,發生頻率很低,許多伽瑪射線爆被認為是因遙遠星系裡的大質量恆星死亡而發生的。然而,學界對於宿主星系的理解還很薄弱。王為豪說,他要透過精密的望遠鏡觀察很遠很小的星系,藉以了解更遙遠的宇宙。
王為豪說,2002年10月4日發生伽瑪射線爆,爆發之後再也看不到那個星系,透過ALMA可偵測到微弱的次毫米波輻射,藉由氣體與塵埃等的推算,可以知道該星系到底有多少年輕的恆星。
天文所副研究員李景輝所主持的另一觀測計畫也同樣獲選,他表示,「利用ALMA前所未有的角分辨率,我們團隊將為一顆位於獵戶座的年輕恆星所發出的噴流進行繪圖,以測量噴流的旋轉速度,並可首度確認噴流在恆星形成中是否具有移除多餘角動量的作用。ALMA是目前最強大,可用來深入了解此類細節的最佳工具。」
中研院天文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賀曾樸對於天文所能獲選參與如此享譽國際之天文觀測甚感歡欣,他表示臺灣的成功取決於其對ALMA長期的支持與貢獻。他說,「能夠參與ALMA國際合作計畫,是臺灣電波天文發展計畫之顛峰;透過天文所、學界與業界廠商之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努力,在全球科學發展的設備與進程上,臺灣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研院天文所表示,臺灣團隊包含該院天文所、中山科學研究院、磁震科技公司和啟昌工業公司,還負責主導兩輛「前段維護特種車」(Front End Service Vehicle;FESV)的製造。FESV為可舉升6.5公尺並具環控功能的特種車,能執行高山觀測基地嚴苛環境下的天線陣列維護任務。
臺製首輛FESV以國花「梅花」命名,已於今年8月抵達智利並成功通過5000公尺高海拔服務檢測。「梅花」的適時加入,為陣列再添另一關鍵配備,它將增進陣列運作與維護之安全與效率,降低研究中斷之風險與陣列運轉之碳排量。第二輛由臺灣製造之FESV以臺灣國寶級鳥類「藍鵲」命名,己經於10月7日完成廠試,預計12月初經海運送抵智利。
天文所指出,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計畫由歐洲、美國、日本與智利共同合作建置,2013年竣工時,整個陣列將有66座天線,主陣列散佈之範圍直徑高達16公里。ALMA 計畫是在毫米波和次毫米波段進行觀測,這兩種波段的波長較可見光長約1000倍。當陣列完成後,將可提供5毫角秒的解析度,約是哈柏太空望遠鏡的10倍,屆時就能利用高解析度觀測宇宙,與現行理論進行驗證,協助天文學家研究宇宙初始的面貌。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之光,投向浩瀚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