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遠見雜誌提供
彰濱工業區是全台最大的工業區,卻也是閒置面積最多的工業區。其中的崙尾區從民國1979年核定至今,仍未有一家廠商進駐。但原本珍貴的濕地換成沙漠一片,和許多令人遺憾的記憶。
「每當我看到大自然的美景,拍下照片時,都會害怕,這,會不會就成了遺照?」立委張曉風曾如此感歎。
1979年就核定的彰濱工業區,當初承載著台灣經濟起飛的夢想。然而,卻也產生台灣歷史上不少令人遺憾的生態遺照。
台灣兩大河系濁水溪與大肚溪,分別從彰化縣境的南北兩界出海,形成台灣最大的海岸潮間濕地。
彰濱工業區位於北彰化海岸,原來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地,水鳥聚集、魚、蟹、貝類等單位面積生產量豐富。
不過,在決定劃設為工業區後,這些自然的生態,就以抽砂填海造陸的工程取代。彰濱工業區的範圍,北起伸港鄉,南至鹿港鎮,總開發範圍為2587公頃,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區。
然而,30幾年過去了,這個當初人們引以為傲、最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工程,地雖然填了,但廠商進駐情況卻始終不理想。
彰濱工業區分為鹿港、線西、崙尾三區,總面積分別為1150公頃、693公頃,及744公頃。
在經濟部工業局所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中,彰濱工業區的「已公告」面積則為1342公頃,待租售面積為260公頃,閒置率為19%。 不過,玄機就出在「已公告」面積上面。
由於高達744公頃的崙尾區被列入「未開發」,所以並沒有算在「已公告」面積之內,19%只是鹿港、線西兩區的數字。
也就是說,實際上如果將崙尾區單獨區分來看,連一家工廠都沒有,閒置率可謂百分之百。
閒置率高只是還沒開發?
目前為止,唯一打算在此開發的只有台電火力發電廠,然而,由於環評一直沒通過,使得崙尾區一直呈現零廠商的荒涼景象,744公頃土地白白浪費。
是否如外界質疑是全台「閒置率最高」的工業區?經濟部工業局表示:「沒有比較的資料,不方便說明。」
翻開經濟部所製作的彰濱工業區介紹手冊,印刷精美,其中如此介紹崙尾區:「崙尾區朝向『兩岸合作發展基地』發展,擁有廣大的腹地,透過新思惟與開創性的理念積極規劃,包括成為國際基地、產品加工與加值、汽車材料與零組件、物流與轉口貿易等,綜合打造出多工產業園區。」
然而,實地走訪崙尾區,現況卻是風沙漫布、雜草叢生,車子還需費力地經過顛簸泥濘地。距離手冊上的新思惟「兩岸合作基地」,看來相差不只一哩路。
「進駐率和整體經濟的脈動有關,我們在1980年代開發,正好很多廠商跑到大陸去,」面臨大環境的變化,彰濱工業區服務中心主任丘慶智表示些許無奈。
不過,他認為崙尾區並非「閒置」,只是「還沒開發」,「我們是分區開發,現在還沒輪到崙尾。就像一個孩子,生下來,要有頭、有臉、會動、會叫,才能算是一個人吧!」 然而,未來開發進度為何?丘慶智只說:「一步一步來。還要看國家未來的計畫。」
只重視經濟的決策思惟,毀掉濕地生機
未來可以得到什麼?還不確定。然而,卻顯少有人計算,在過去等待的30幾年中,我們已經付出了多少代價?
根據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的研究,彰濱工業區的範圍內,原是台灣特有招潮蟹的棲地。自從1921年,日本人在彰化鹿港發現模式標本以後,至今仍然未在台灣以外的地區發現過牠的蹤影。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主任林幸助,回想起20多年前,他曾和同學造訪還未填地前的彰濱工業區:「上萬隻螃蟹就在眼前!那畫面很震撼,到現在還忘不了。」
然而,隨著工業區的開發,世界「僅此一處,別無分號」的珍貴棲地,因著彰濱工業區的開發就此毀壞。
而填海造陸,毀掉大片濕地,也連帶影響許多漁民的生計。 20幾年前,原本在彰濱工業區附近種蚵的洪清山說:「本來可以擋沙的自然沙洲沒了,沙子就會開始亂竄,蚵仔都會受到影響,我本來捕魚時避潮的高腳屋也都倒掉了。」
崙尾區的另一個怪象,是路邊可見到處有沙丘矗立,宛若置身沙漠。 彰化縣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是英國排名前十大的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鳥類生態學博士。對於鳥類棲地素有研究的他,指出沙漠化的根源,乃是不當工程造成的「突堤效應」。
濕地變沙漠 只能用來拍MV
1996年,彰濱工業區原來預定於園區內興建海洋公園,先興築了一座防波堤,依計畫還應蓋一道斜向堤防,以連接岸邊圍成一個三角形,再填砂造陸。
然而,工程還沒完成,工業局就因使用情況不理想,停止了這個計畫。 已經圍好的堤,沒有再填砂,卻影響了沙流和水流,讓原本可讓海水帶走的沙裸露出來,形成沙漠化的怪現象。
「已經有好幾個摩托車廣告在這邊拍了!導演說,怎麼那麼好,台灣就有沙漠,都不用去國外取景了!」蔡嘉陽苦笑著說。
令人更驚訝的是,在工業區的一隅,竟看見了「賞鳥牆」的立牌告示。 原來,彰化海岸是台灣大杓鷸族群數量最多的地區,原是希望人們可以在此休閒遊憩,立意頗佳。然而,沙漠化卻使得風沙漫天,不但眼睛難以睜開,遑論賞鳥。原本懸掛在賞鳥牆上、和人身高度差不多的鳥類解說版,也都已經被沙淹沒。
「以前在這裡可以看見3000多隻大杓鷸,現在,一隻也沒有了,」蔡嘉陽說。
工程單位以為劃了一塊做海洋公園預定地,留一塊地給鳥,鳥就會留住。
但環境是一種連續變化、互相影響的事件,當工程讓海流、飄沙起了變化,鳥生存的環境改變,牠們就會走了。特別花錢做賞鳥牆,鳥卻走了,十分諷刺。
「填沙造陸,本來就是用人為的方式去改變天然,要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環評把關!」丘慶智說。 然而,今年1月,彰濱工業區卻就工業區通常最為人詬病的廢水問題,向環保署提出希望修改當初環評結論的申請。
原來,彰濱工業區設立之初的環評結論,規定廢水超過1萬9000噸時,就得使用擴散效果較好的潛式排放,降低汙染。
犧牲生態換經濟,值得嗎?
然而,經濟部工業局今年1月向環保署提出「廢水排放方式變更」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希望能夠修改當初環評結論,讓廢水在4萬8000噸以下時,仍能使用岸邊排放。
換句話說,等於自動放鬆了汙水排放的標準。 當初訂好的標準,為何如今提出變更?工業局表示,因為工業區進駐的情況不如預期,導致抽砂造地時程延宕,崙尾東區尚未造地,而砂源之一的崙尾水道無法浚深,原本規劃的潛式排放管無法完成。
農委會漁業署代表則提出國科會報告,明確指出彰濱工業區之河川、排水路中的銅、鋅、鉛的濃度已經相對高於鄰近的雲彰海岸,且蟹類重金屬超標嚴重,僅有12%符合標準,蝦、貝類也有銅超標的情況,不宜再加劇污染。
由此又看見另一個荒謬處:環評標準的目的,本在於設定環境汙染的總量規範。
然而,卻因為進駐率低,無法遵循本來的工程設計,就應放寬污水標準?
目前,此變更案仍在審議中。倘若通過變更,汙水排放加劇,又是另外一項環境成本。
對於外界的諸種批評,丘慶智說,也不能否認彰濱工業區的許多正面貢獻:「除了雲林麥寮以外,很少看到像這樣一大片都是工業區的!去年國慶煙火,這一區就擠進20萬人了!這裡原來都是潮間帶而已耶,我們把它變成現在這樣!」
一片孕育生機的濕地,換來了什麼?彰濱的得與失,一把尺自在人的心裡。
【搶救濕地!參與青少年環境志工行動請上: http://www.gvm.com.tw/event/2012thinktheearth】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