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敖國珠
大家都知道,「人不理財、財不理我」,但是現在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不理財,而是沒財可理。物價高漲、薪水倒退,應付生活都不夠了,那還有多餘的錢可以儲蓄或投資。對於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說,只求快點找到工作,更不敢奢望薪水。只是錢不夠用,是老闆薪水給得太少?還是自己沒有把有限的錢規劃好呢?
我是在大學畢業工作賺錢了,才開始注意存款利率,記得很清楚,當時定存利息有8%,活存利率也有4-5%,相較於現在的1%都不到,有如天壤之別。高利率的年代,理財不需要太複雜,因為錢存在銀行或郵局,安全又有利息拿,除了股票衝上萬點,帶動股市投資熱潮外,一般家庭如果累積了點錢,不是買房子就是買地,基金、債券,對市井小民而言,大多沒聽過,連買保險的人也不多。隨著利率走低,以及金融市場的開放,投資管道變多、變靈活了,月光族卻也成正比的出現,錢到那兒去了呢?
我最早的理財方法是最普通的三三三法則,就是把薪水分成三份:一份是自己的生活費、一份給父母、一份存起來。拿到薪水立刻分好,一個月能花的錢就這麼多,非必要絶不動戶頭裡的錢,可說是現在當紅小資女理財術的前身。但是在物價漲幅早高於薪水增幅的現在,對很多上班族而言,生活費加房租恐怕就占去八成薪資,拿錢孝敬父母或存進銀行,很多人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政府沒有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刺激經濟發展,就創造不了高就業率、也拉高不了全民所得,這是台灣的現況,但是它不能是大家不作為的理由,因為,高利率的年代回不去了。
台灣雖然安全度過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也挺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不過,元氣沒有完全恢復,歐債又起,加上政府拿不出對策,這波殺傷力還估不出底。無財可理的年代來了,有限的錢必須要「用」出最大的效益,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和自我鞭策的執行力,才做得到,而這樣的認知,愈早具備愈好。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