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火之王》說:拒看《黑暗騎士》無法解決暴力 

2012年07月24日 16:31

姚南宏

讀完李家同教授的《我建議拒看《黑暗騎士》--美不禁槍,怎讓黎明昇起?》,我直覺想起另一部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拍攝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此部紀錄片對美國槍枝氾濫的情況,用鏡頭語言痛批槍枝氾濫所造成的亂象。

只是李家同先生從《黑暗騎士》跳接到典型批判暴力電影的邏輯,確實有些走步的嫌疑。

請恕我引用這一塊文字。

「美國的愛槍文化,美國強大的武器工業,及美國的電影及電玩工業結成一個牢不可破的三角形,也使得慘劇一再上演。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武器工業以及電影電玩工業對全世界都有強大的影響力,也在帶領人類走向黑暗。他們使得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對暴力不再厭惡,有很多人甚至喜歡暴力。如果我們希望世界走向光明,最徹底的辦法乃是使下一代有一顆更加柔軟的心。如果下一代厭惡暴力,拒看過分暴力的電影,絕對愛好和平,痛恨世界上的武器工業,政客們就能擺脫武器商的控制,世界才可能會有真正的和平,我們才會有絕對的安全感。如果照目前情況下去,像蝙蝠俠大屠殺這種慘劇,一定會再發生的,也一直會有無辜的人死於武器商之手的。」

▲瑪麗蓮曼森在影片所言,其實也回應了李家同先生的論點。(影/取自YouTube)

其實電影探討暴力,並非都是要讓這個世界更為暴力,許多時候是希望觀眾去深思探討暴力的本質。

例如《軍火之王》(Lord of War),裡面呈現出一個最關鍵的元素,人類對於軍火的態度,就跟畜牧業一樣,無法直視整個產製流程的血腥,只好在城市選澤逃避與假裝看不見。

拒看《黑暗騎士》無法解決地球上的暴力,如果從淺顯的歷史觀點去看,早在電影中的暴力出現之前,人類已經學會互相屠殺。

我亦無法分辨城市中的冷調暴力,與原始叢林中的暴力,哪一種比較暴力。

美國的槍枝政策牽涉太廣,從電影觀點來看,在西部電影時代就可略知一二,槍對於美國人跟台灣人是不一樣的符號。如果用台灣的狀況去反美國的槍枝,就和外國人不懂檳榔西施為何存在是一樣的道理。

剛剛聽到有同仁說,有人寄信來要《ETtoday新聞雲》刪掉李家同教授的文章,我只想說,就算他是知名學者,仍然有發表言論的自由。

這是一篇可受公評的文章,而不該是淪為人身攻擊的文章。

親身感受到暴力,與分析電影中文本的暴力是兩回事。與其說是美國憲法賦予該國公民擁有槍枝的權力,不如說這是根深蒂固的一種價值觀,至於要對這樣的價值觀進行拆解。

恐怕比拆解我已經很陌生的65K2還要難上千倍。

用一句話批評李家同很容易,但是要跟李家同一樣,固定發表文章闡述自己論點的人不多。

當然,蝙蝠俠是一個不用槍的英雄。我們應該觀看他對於暴力的態度與掙扎,英雄仍需接受人性的考驗。

與其拒看《黑暗騎士》,不如多看幾部電影,更全面性地感受暴力的各種面向。

因為,在城市中也有暴力,在網路更是容易出現不理性的言語暴力,如果要潔癖性地完全去除暴力。

就得離開群體生活,上演另一部《浩劫重生》。

▲《軍火之王》片段。(影/取自YouTube)

(姚南宏,ETtoday新聞雲社群編輯,花名GO。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