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敖國珠
「太棒了,放颱風假,我跟妹妹不用上學、爸爸放假,媽咪妳『也』不用上班耶!」兒子興奮的、提高音量的說我「也」放假,實在是因為這是他記憶中媽媽第一次放颱風假。不僅如此,也是全家人第一次在颱風天都在家、爸爸第一次不必在颱風假時獨自照顧小孩、媽媽第一次在颱風天親自為全家人準備飯菜,更是我第一次在颱風襲台時,在家看電視掌握颱風動態,結果是:每次看不到五分鐘就關機,第一次感受到颱風新聞的難看。
為什麼說颱風新聞難看?首先,各台畫面花又亂。想盡辦法把所有資訊同時都放進同一個空間,往好的說,詳盡又豐富,但對跟我一樣只想知道最新狀況的閱聽人來說,第一時間沒看到我想要的內容,就會轉台。
其次,被剪出來放在主播框裡的各縣市畫面,各台有什麼不一樣?先是風雨狀況,接著換各地災情,能上得了框的畫面,都要夠「精彩」,才能「留住」觀眾,所以不是滾滾洪水、就是大大土石,不是載浮載沉、就是痛哭哀號,這是各台的基本操作手法,一時之間,各台新聞相似度接近百分百。
而颱風走了,新災情少了,怎麼辦?災情「精華版」登場,幾天下來的重度災情、驚人風雨,開始重現。每節整點新聞都要是最「好看」的,於是節節都大同小異。
做電視新聞17年,我很清楚颱風新聞的操作,沒有一家新聞台想做「難看」的颱風新聞,大家都想在第一時間把最新的資訊呈現出來,是不曾改變的初衷;新聞台搶進災區,拍下並播出災難實況,對政府掌握災情及救災都大有貢獻,也不容抺滅。不過,在全年無休,颱風時還可能不收棚的競爭下,大家可曾有一丁點時間停下腳步想想:這些都是閱聽人想看的嗎?
其實新聞部是封閉的,在收視率的壓力下,操作模式愈走愈偏鋒,幾個人就決定要那幾條、要什麼角度,也有人批評是娛樂化,只顧「明星」災區,不管它為什麼颱風必淹、必逃,說穿了,一切都為收視率。但是颱風新聞縱使雷同,收視率還是可以拉開,為什麼呢?差在新聞台可信度。
以前放颱風假時,都以為大家都守住新聞台看颱風新聞,終於自己也能放颱風假了,卻發現還真沒有什麼好看的,除了提供即時資訊這項功能,星期三晚上快八點時,正在練琴的兒子突然停手說:「媽,快開電視,看明天要不要上課」,哇!好準時喔!各台同步出現「北北基明天停班停課」,就在孩子的歡呼聲中,我關掉電視,繼續陪他們彈琴、讀書。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