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大醫院8日驚傳醫師離奇死亡,上午11點多,台大醫院醫師林育誼在辦公室被人發現,當時已無生命跡象,目前詳細原因警方還在調查。林育誼曾代表台大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合作研究,發現兩種蛋白質「HDAC1」和「p300」,可調控與人類老化相關基因的AMPK。由於是全球首度發現,此研究成果今年2月還刊登在國際頂尖生醫期刊《Nature》。
▲台大醫師林育誼。(圖/取自台灣大學網頁)
林育誼是此研究第一作者,他指出,生物學家發現,細胞能量失去動態平衡,會導致老化和癌病等疾病;當「乙醯(音同『希』)酶」(acetyltransferace)和「去乙醯酶」(deacetylases)平衡,細胞就充滿能量與活力,假如當去乙醯酶作用較大,就容易造成老化和疾病。
研究團隊合作建構了一套「全基因組核糖核酸干擾」技術,成功地描繪出人類蛋白質去乙醯酶的基因交互作用網絡;其中人類肝臟細胞中的重要蛋白質AMPK (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受到乙醯酶p300和去乙醯酶HDAC1的調節:細胞在能量匱乏的狀況下,AMPK會被HDAC1去乙醯化,進而激活其酵素功能,以提升細胞內異化作用來產生能量,反之AMPK會被p300乙醯化而抑制其酵素功能。
林育誼用大家熟知的臉書(Facebook)機制形容去氧核糖核酸干擾技術,就像透過臉書就可知道該帳號有哪些朋友,該技術就是能分辨出不同蛋白質之間的關係,並了解作用為何。
此基因功能篩檢技術實用性甚高,除了能進一步分析癌症標靶藥物與致癌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解構癌症發生的原因與藥物治療的作用與抗藥性機轉。
臺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也認為,此項研究不但是臺灣基礎醫學研究的亮麗成果,有助於解開多項人類重大疾病的機轉,更可進一步應用於治療技術的研發。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