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賺錢,不少年輕人寧願到外國打工,也比在台灣當正職賺的多。(圖/東森新聞資料畫面)
【總編抱抱】- #73
蔡慶輝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今天的這篇文章「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讀到這最後一段,我眼眶濕了。我們在看待泰勞、越勞、印傭、菲傭的眼神,正是澳洲人在看「台勞」的眼神。很多越勞、菲傭是大學畢業,而我們的清大畢業生去了澳洲當台勞。
你若沒看完整篇文章,請不要先留言罵人;你若能耐心讀完整篇文章,你會了解,那是一種選擇,一種對自己負責的選擇,只是你要不要接受「台勞」這個字眼。
雲友外道很清楚的釐出大家似乎都認同的觀點,「為什麼會讓人寧願出國當台勞也不願意在自己國家工作? 因為在台灣工作連學貸都還不起。
為什麼不在台灣做傳產要去國外做屠宰場?因為在台灣就算傳產也不見得天天有錢賺,從價隨人開的新手到可以自己開價的師父更有一段長久的路程與時間。
其實當台勞沒什麼不對,只要能賺到錢,生活能有個保障,我想總比爛在家裡打鍵盤嗆政府嗆社會好太多,一個人畢竟沒什麼可能改變環境,於是你只能選擇被環境同化,或離開這個環境。
作者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並且已經走出了一大段路,值得敬佩。」
前天,我們的新聞專案會議探討的題目就是「出國打工留學的"台勞"」,我們循著「打工遊學--->台勞?--->年輕人大逃亡?」方向討論,覺得這是一個要深刻面的現象,因此昨天立刻開出了徵文活動「【大家來開講~台灣年輕人大逃亡】你要走?還是留下來?」
激烈的討論中,大家都認為用「台勞」兩個字會刺傷台灣人的心,因而改用「年輕人大逃亡」這關聯性字眼,但顯然我們多慮了。當你必須作出選擇,或有更好的選擇,或者相對比較好的選擇時,名詞並不重要,目的才重要。
這個話題我們接下來將會有更多更深入的探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