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
40歲職業婦女,工作、家庭兩頭燒,近日排便次數增加,且軟便,擦拭時可見黏液及血絲,原以為是痔瘡出血,便不以為意,症狀持續1-2週後才就醫。經糞便檢查,有潛血反應,因此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為「潰瘍性大腸炎」。
▼壓力大、免疫力差 引發潰瘍性大腸炎(圖/書田診所提供)
開業診所胃腸肝膽科邱展賢主任指出,常見症狀有腹瀉、腹痛、大便帶血或黏液等,主要侵犯大腸的黏膜,有時到黏膜下層,大腸中的直腸部位常較嚴重,症狀有腹瀉、大便帶血或黏液,有時想大便但大不出來,有時大便時腹部會疼痛。
邱展賢醫師說明,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潰瘍性大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不明。但長期的緊張與壓力、造成自體免疫失調,容易發病與惡化,病情的嚴重度常起伏變化,疾病發作超過十年以上,可能會併發大腸癌。除了便血,另一個常見的症狀是腹瀉,大便多呈糊狀,每天多次,其特點是在大便末了排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由於初期症狀與痔瘡和胃腸炎相似,容易讓很多病患失去警覺性,甚至有患者自行服用成藥止瀉了事而延誤治療時機。
邱醫師建議,由於潰瘍性大腸炎症狀與痔瘡出血、大腸癌相似,如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還有敗血症的風險。潰瘍性大腸炎檢查需透過大腸鏡做鑑別診斷,治療方面目前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若長期治療無效且產生併發症時,就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因此若有疑似症狀出現時,應儘早就醫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資料來源: http://www.healthnews.com.tw/
我們想讓你知道…可以讓全家人互相協助家事,讓家庭和諧身心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