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南宏
星期一(9/10)跟《ETtoday新聞雲》同事們腦力激盪,大家最後決定在網站討論「台灣年輕人大逃亡」的議題。
我則想到,在臉書的粉絲專頁之外 ,應該舉辦活動讓「台灣年輕人大逃亡」的思辨不斷滾動。
看完三分鐘熱度的文章《責任制,阻礙國家社會進步!》 之後,我期待有一天能夠用網友的理性、公開討論,取代電視名嘴文化。
(我心中十分明白,自己有一天不是去賣鹽酥雞,就是再回到職場起點:非營利組織。)
公共電視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如果有心要發揮「正面影響力」,絕對要讓內容的接觸率提高,孤芳自賞不是閱聽者的錯,而是內容經營者的問題。
【大家來開講~台灣年輕人大逃亡】活動讓我聽到很多種聲音,裡面有基層勞動工作者、將去加拿大找回尊嚴的設計師、在澳洲生活的華人,甚至還有我在大學時期的同學都寫下各自的故事與觀點。
自己在第一篇滾動日誌《【台灣年輕人大逃亡#1】先求有...年輕時薪水不重要?》 寫下這段話↓
「無論你想離開台灣工作,或是留在故鄉打拼,都是為了讓自己與心愛的人過著更好的生活。
『好』是一種價值觀,代表你對生活的信念與判斷。」
流浪在資本主義社會被賦予太多虛偽包裝,真正的流浪應是毫無所求。
我反而喜歡逃亡代表的多重意義。
從高雄到台北工作,不也是一種逃亡?討論「逃亡」的初衷,就是想聽大家說「我要怎樣的生活。」想問大家說「你要怎樣的生活?」
未來未來一直來,生活生活一直活。
我們都有權利選擇更好的生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