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左撇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就是文豪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裡面的開場白,是托爾斯泰對於愛情、婚姻、家庭的體悟,短短幾個字,卻道盡人間百態。
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故事以雙主線進行,一個主角是文列,另一個是安娜,兩人的故事各自進行、時而交錯,文列苦苦追求女子,安娜為愛批腿,用兩人各自的愛情發展來敘述當時俄國的政治、經濟、農事、軍事等等景象,其中曲折的愛情故事讓後世留下幾許唏噓。
托爾斯泰的愛情文學,其劇情的深度以及人物的情感糾葛,刻劃尤為之深,每一回的故事發展都緊抓著讀者的思緒,加上導演喬萊特用不同以往的表現手法,由場景、人物配置、走位、配樂甚至是由上往下打的燈光,都可以看出這是以舞台劇場的方式來重新演示,也為這經典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於左撇子認為這是給文青看的文青電影,所以上面寫法就用文青寫法,不過時間有限,我們還是快點來講重點吧!
女主角是綺拉奈特莉,她在神鬼奇航後就表示不想再接太過商業的電影,連續接了幾部由類似的文學愛情電影,例如傲慢與偏見、贖罪這幾部電影,都是跟這部同樣的導演合作。
裘德洛也有演,不過戲份沒有外遇的年輕人多,飾演古版的中年男子有點可惜,好處是髮型上配合度很好渾然天成。
這部電影的特色就在於導演的表現手法,舞台劇場的呈現有藝術性也有可看性,拍攝上需要的難度很高,同時也帶來了觀賞時的樂趣。
大文豪的故事劇情也沒什麼人敢批評,小說改編成電影也一樣會有挨罵的問題,因為要將一部文學作品濃縮成兩小時,本身就背負著原罪。
如果這部電影以愛情電影的角度去看,不一定會覺得好,因為批腿這件事情由古至今都是天理難容,以前的時代跟現代的價值觀都是一樣的,裡面所提及的愛情衝突,對現在來說都很常見,所以不一定能帶來多大的省思,就算有,也都是細微的想法,適合可以輕鬆「睹物思情」的文青們去看。
例如會隨便拍張照片然後下標題「流浪的終點是沈澱」、「帶不走的風景是回憶」,然後發現這幾個標題放到任何一張照片都通用的文青,因為他就算拍一張醒鼻涕的衛生紙都很有fu
又或是看到這張照片不會說好強、神人,會說「我撥的不是橘子,是寂寞」這種鬼話的人。
儘管如此,這種市場也太小了~所以換個角度去看這部電影吧!兩個小時候讓你了解一本文學經典,不是很棒嗎?
古先賢的名言有時也很中肯,「經典就是,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都沒看過。」
如今,可以很輕鬆的坐在電影院讓人幫你翻書,用影像介紹經典文學,不是很輕鬆嗎? 想到這個,就會覺得這部電影很值得推薦!這也是為什麼左撇子在文章的第一句就要下那句經典台詞, 左撇子以這個角度推薦這部安娜卡列尼娜!
另外,延伸閱讀有另一部經典文學「大亨小傳」的介紹,還有托爾斯泰值的傳記電影推薦,可以一起參考喔!
最後補充一個看電影長知識吧!
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前一陣子很流行,意思是只要你想要考試一百分,就要一直想著你要考試一百分,這樣就比較可能會實現,簡單來說就是靠著正向的吸引力來達到成功。
聽起來很亂來,務實的人應該不信這一套,左撇子也不信,不過這之中還是有些道理的,不過是左撇子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吸引力法則的說法(因為沒看過那本書)
首先以逆向的例子來看最能懂,有一個男生要追女生,他本來要準備一大把花束當做第一次約會的見面禮,但是他想一想,如果花這麼多錢最後還被拒絕,那不就沒本錢追下一個了,於是他準備要去買一大把便宜的塑膠花。
到了塑膠花店,他又想到說,如果拿這麼大一把花去還是被拒絕,那心情還是很遭,不如就只買一朵就好,起碼到時候被拒絕比較不會痛。
結果想當然的,他當然是被女生拒絕了。
道理很簡單,例子也很可笑,但是大部分的我們都朝著這逆向的吸引力法則在做。
因為怕失敗,所以留點後路,不然失敗了怎麼辦。
因為怕失敗,所以少做一點,免得被人笑,丟臉。
這個道理不是一樣嗎?
其實逆向的吸引力法則說穿了,就是悲觀的處世態度。用最糟糕的結果去打算,會得到最糟糕的結果。反過來,如果做事情用正向的態度去挑戰,也可以就是所謂的吸引力法則。
不過我認為,不能只是「想」而已,不會因為「想」就能夠達到成功,從前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想」只是開始,你怎麼「計畫」,又「做」了什麼才是關鍵。
所以吸引力法則應該是你這樣想後,會為了這想法多做一些事情,才會導致你的成功,因為失敗有時候是因為「你多做了什麼」,同樣成功也是,所以才會有人說成功是堅持到最後一刻,因為你到最後一刻都試圖在做些什麼,就算是撐在那裡也是做了什麼,因為其他人比你先放棄。
愛情跟創業一樣,有時候就是需要勇氣,也需要無所畏懼的吸引力,那都會變成你吸引人的「吸引力」。
懂了這個例子後,再去看電影,會發現哪些人是因為這樣子成功,又有哪些人因為這樣子,逐步走向失敗,這也是看這部電影時不錯的觀點。
以上是這次的分享,關於類似的理論,可以看黑暗騎士三部曲的「羊群理論」喔!
延伸閱讀
作者:左撇子
文章同步發表於ETtoday名家專欄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