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東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的循環報復,慘劇迭生,我輩很多搞新聞的早已處理到麻木,至少我就是。這不是冷血,而是激情後的冷靜。
以色列多年前在屯墾區興建700多公里的隔離牆,名義上是為了防止自殺炸彈客越界,但實際上卻是掐緊巴勒斯坦人的咽喉,將農民與水源進行切割,將巴勒斯坦人的社區彼此隔離,最終就是讓一切變得蕭瑟荒涼,摧毀敵人最後的反抗意志。
猶太人的祖先很悲情,難道活著的巴勒斯坦人就不可憐?
念大學以前,我甚為同情以色列,因為那時台灣的教育總是拿這個國家當樣板,要我們學習仿效,以戰勝謀我日亟的「萬惡共匪」。後來才知不共戴天的以巴兩民族都同屬閃族;之後,有次不小心看了一篇文章,說以色列的歷史學派就是「哭牆學派」,以聰明著稱的猶太人走不出流亡兩千年的悲情,才會如此對待巴勒斯坦人,乃至彼此冤冤相報。
猶太人的歷史就是被迫害、被歧視,不斷流亡的歷史,用耶路撒冷的那道「哭牆」來形容以色列的思維,的確是再貼切也不過。但活在過去就走無法面向未來;更糟的是,面向哭牆,只會豎立另一面哭牆──在屯墾區宛若長龍的隔離牆,難道不是巴勒斯坦人的哭牆?
今天的以色列有讓世人驚艷的「鐵穹」防禦系統,但以色列人四面皆牆,身處圍城,遲早還是會自我困死。今天突然寫這篇,是因為《ETtoday新聞雲》如同其他媒體一樣,報導了雙方的衝突,也報導了「鐵穹」的厲害,但也僅止於此。至於誰是誰非,最後還是要交給贏家去詮釋。
而在當下,我只能用「哭牆」為名,對死於戰火的犧牲者以示哀悼;同時也預告新的「哭牆」不拆,悲劇還會持續下去,淚水也只會澆灌出更多的帶刺玫瑰。 (總編今天真的有事,代寫一天,同時也預告明天還要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