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蘇澳無尾港「食源計畫」奏效 尖尾鴨多了10倍

▲無尾港的食源計畫見效,尖尾鴨增逾10倍。(圖/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授權《ETtoday新聞雲》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地方中心/宜蘭報導

宜蘭蘇澳無尾港水鳥保護區1997年設立後,常因農民習慣投放農藥毒死雁鴨產生觀念對立,後來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決定試辦以食物源(稻穀、碎玉米)在冬候鳥季前,投放在賞鳥精華區將冬候鳥留在保護區內,當時曾遭學術界質疑違反保護區不得人為干預理論,如今冬候鳥尖尾鴨數目已增加10倍,農民投藥現象也改善。

無尾港文教促進會表示,食源計畫操作區(城隍爺廟前)屬水田性狀,是冬候鳥棲息、覓食區,也是賞鳥的菁華區,但卻是仍未徵收的「私有地」,地主請領休耕轉作補助計畫,且不在水田內活動,善意的提供為候鳥渡冬地。

2008年促進會有感於恢復水田操作的思維,承租私有地(3分地)種植水稻,並招集馬賽國小、文化國中學生,一起為生態保育學習操作,本操作區創造的為棲地營造,採生態栽培為之,栽培過程不使用任何化學性產品。

於四月份種植後不採收,並於8月份將根、莖、葉、果(稻穀)等,整地翻入土壤中,藉微生物發酵、分解,引發藻類、底棲生物(節肢動物、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等食物鏈的自然產生,再後觀微棲地 (水稻操作區) 內,鳥種與數量的差異性。

促進會表示,每月一次的鳥口普查屬年度工作,從促進會成立(1997年元旦)起,環保護區(含保護區內、新城溪口、區外水田)的尖尾鴨數量都在20隻以內,2008年冬候鳥季(10月至隔年3月)在水田操作區內的尖尾鴨數量爆增至130餘隻,這個意外是讓人興奮的。

2009年冬候鳥季,在水田操作區紀錄到300餘隻尖尾鴨,2010至2012年也都維持在250至300隻;2013年在操作區紀錄的種類當中,以尖尾鴨為最大宗,花嘴鴨次之,小水鴨、琵嘴鴨、綠頭鴨、鷺科等,另有稀客就是豆雁、黑面琵鷺、還有一隻不明鴨。

促進會透露,後續將關注到訪的尖尾鴨其食物源與底棲生物是否產生連結,也將會利用過去經驗建置與基礎教育更緊密合作,結合鄉土關環與生態保育,創造環境教育空間。

▼無尾港稀客豆雁。(圖/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授權《ETtoday新聞雲》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無尾港稀客黑面琵鷺。(圖/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授權《ETtoday新聞雲》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