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人講面子、講排場,餐會越辦越奢華,但吃不完又不肯打包,形成了「剩宴」。根據統計,大陸餐飲每年倒掉2億人一年的口糧。目前,大陸正雷厲風行廉潔簡約新氣象。而福建有媒體刊登文章,稱讚「小氣」台灣人在舌尖上節約,甚至連總統馬英九也是「省長」。
福建《海峽導報》24日刊登「『小氣』台灣人最愛舌尖上的節約」文章,指稱「便當會」是個在台灣媒體上常聽到的名詞,上到總統,下到村里長等基層公職,最常吃的東西恐怕就是便當,而且還是很普通的100元(台幣,下同)以內的便當。
文章說,邊吃便當邊開會,既有效率又節約食物,避免了人去樓空只留滿桌「剩宴」的鋪張。而在餐桌上,馬英九絕對是「省長中的省長」。台灣晶華酒店大廚曾經爆料,馬英九在家裡宴請五院院長,這麼高層級的家宴,全部預算也就1.5萬元。
▼青島市市南區某酒店,服務員在一宴會結束後收拾餐桌。(圖/新華網)
文章也引述記者親身經歷,例如早年在台北參加過一場高級的學術研討會,議程結束後,主持人客氣地說「午餐是王(金平)院長請的」,於是所有記者都暗自高興能吃到王金平的宴請。「結果等到了用餐地點這才發現,可不還是便當?」學術巨擘、與會者等通通排隊領便當,並到一旁教室享用。
另外,記者數年前來台灣,很多老師、同學熱情接待,大家輪流約時間吃東西,但很多時候請的不過是一個漢堡或一碗牛肉麵。「這讓記者懂得,熱情不需要通過大餐來體現。」
而在外面吃飯時,服務生通常會提醒客人「這些已夠了」,若客人堅持還要再點,服務生就會換一種策略,說「不然您先用餐,不夠等下再加」。等到用餐完畢,若還有剩下較多食物,服務生就會問「是不合胃口嗎」,或者貼心建議打包。
文章還稱讚,在台灣每天倒垃圾是一件「專業度」很高的事情,在複雜的垃圾分類中,有一種叫「廚餘」,也就是家庭烹飪產生的那些垃圾。
廚餘回收「這種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台灣是從兒童開始教育,在校用餐後將剩菜、剩飯、果皮等瀝乾後放進廚餘桶,負責回收的同學則在桶裡撒上除臭劑,瀝出廚餘滲出水後拿到回收點。
文章引述一位兒子正在念小學的台北媽媽指出,回收後的廚餘一般可拿來堆肥進行再利用。「廚餘滲出水也不能浪費。可以用來清洗馬桶,也可以稀釋100倍後澆灌花草!」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人真的不愛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