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消失的技職生

今周刊

前言

台灣青年失業率逐年增加,但是技術人才大缺工,產學斷鏈與人才失衡問題,正嚴重衝擊台灣社會,阻礙經濟發展,背後最大的問題就在「技職教育」。到底我們的技職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要如何解救我們的技職生及產業?

正文

農曆年前,位在台中神岡的博凱機械,員工大掃除準備休年假,負責人洪肇志看著空蕩廠房,無奈地說:「我要找自動控制器的員工,一年還找不到人,而且現在學校教的學生根本不能用。」博凱做木工機械外銷,年營收兩億元,員工四十多人,公司人均產值比台灣製造業龍頭鴻海還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木工機械全球第三,排在德國、義大利之後,台灣約有二八○家業者,一年九億美元的產值,因為找不到人,洪肇志不敢多接訂單,更遑論產品升級。洪肇志抱怨:「同樣的機械,德國製貴二五%,德國講工匠技藝,台灣談不上工匠,也沒有技藝。」

事實上,洪肇志很努力升級,博凱的產品電腦化,賣到海外的機台可以透過網路與博凱連線,進行教學維修業務,一台售價二千五百萬元。他的公司有兩名博士、兩名碩士、十二名大學生,其餘為專科、高職、國中畢業。「員工平均月薪三萬四千元,博士學歷和國小畢業做焊工的員工,都是五、六萬元薪水。」他務實地說:「只要能讓我賺錢,管你什麼學歷,但我找不到高職生,他們都念大學去了。」

洪肇志碰到缺工的困境並非特例。位於台南的濠瀅機械成立二十二年,做化妝品機械,年營收約一.五億元,員工二十五人;即使廠房乾淨有空調,技術人員起薪三萬三千元,一樣找不到人,負責人傅文祺說,「不是我不想做大,是沒人做不大。」

台灣工具機業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利潤穩定成長,是台灣頗具競爭優勢的產業;但去年台灣失業率四.二四%,有四十八.一萬人失業,工具機產業卻找不到員工,不只工具機產業,台灣缺工數也逐年升高。

德國「師徒制」教育啟示錄

德國有6成年輕人選擇技職體系的雙軌教育,「在德國讀技職學校的資格要求是什麼?幾乎沒有!只要企業願意給你一紙學徒合約,你就能進入雙軌技職教育!」巴登.符騰堡州的文化部、專管技職教育的顧問麥特斯(Hartmut Mattes)說。

凱文是雙軌技職教育的學生,目前就讀Christian-Schmidt技職專校的二年級。每周一到周四,他必須在工廠內跟著師傅學習每一個工作上的實務細節;而每周五則回到學校上課,搞懂工作中的理論架構。

德國在小學四年級就實施分流,主要依照成績表現,決定孩子中學階段念的是哪一種學校。中學階段主要有三種學校,包括文理中學、實科中學與職業預校,第一種注重學術養成,培養上大學的專才,而後兩者則屬於技職體系。

麥特斯表示,即使是文理中學這種升大學的系統,也有大約一七%的學生會在上大學之前,選擇先繞道技職體系。

凱文就是一例。從小成績優秀的他,一路念文理中學,十九歲從十三年級畢業之後,七五%的同班同學選擇直升大學,但他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或許我未來會去上大學,但絕不是現在!現在我最想要的,就是透過當學徒,為將來的職涯打下扎實的實務基礎!」他口氣堅定地表示。為了解自己的職涯性向,高中畢業後,凱文陸續到機場、賓士車廠等公司實習過;這種實習生和雙軌制的學徒不一樣,實習生是短期且不支薪,而且並不搭配回校進修。

在德國,直接攻讀大學的路並不會比較節省時間,因為德國企業喜愛聘用有學徒經驗的員工!「德國雖然分流很早,但我們容許學生隨時轉換軌道,所以,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絕對沒有死胡同!」麥特斯表示,特別在巴登.符騰堡州,每一次的畢業都意味著下一階段學習的開端。

編按:本文摘自2月27日出刊之《今周刊》845期封面故事「消失的技職生」,本文還有「台灣技職教育崩壞四解方」,同期相關系列報導有「德國師徒制教育啟示錄」、「台灣首例師徒制 企業、學生雙贏」、「技職生也能出頭天 沒高學歷照樣年薪百萬」,更多內容請參閱本期《今周刊》。(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845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