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認證的保健食品 過半民眾不信任

本報訊

台灣人究竟有多愛補?根據《今周刊》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高達92.5%的民眾吃過保健食品;三十歲以下的民眾有43.3%吃過保健食品,而四十歲以下有服用習慣的民眾,更高達80.9%。弔詭的是,過半數的民眾卻不信任政府認證,被問到是否保健食品只要有掛政府認證就可安心食用,逾52.5%的民眾持保留態度。

有鑑於日前食品工業研究所公布的數據,台灣保健食品銷售額在2011年高達896億元,幾占全民健保總金額的四分之一。《今周刊》進一步調查後發現,國人依賴保健食品的情況確已大幅增加。除了食用者的普及化與年輕化,被問到一天最多曾同時服用幾種保健食品時,回答超過兩種以上的民眾竟高達68.8%。調查也顯示,維他命是民眾最常服用的保健食品,佔了70.3%,其他依序為益生菌(24.8%)、雞精(23.2%)、礦物質(22.4%)…等。

儘管民眾愛吃保健食品,但調查也顯示,52.5%的民眾並不信任市面上掛有政府認證的保健食品。到底這樣昂貴的投資,究竟是吃出了健康?或是吃成傷害而不自知?

根據報導,目前市售保健食品有四大黑心陷阱。首先,檢驗制度出現漏洞,造成有毒物質摻入而不自知。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潘子明在接受《今周刊》訪問時表示,過去曾出現過廠商送驗的第一批貨沒過,再補送第二批,並用第二批的檢驗報告去掩護第一批貨的情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次,黑心原料氾濫的問題同樣存在。根據衛生署的資料(93年到99年)顯示,每兩件補腎滋養(壯陽)類產品當中,就有一件違規摻雜西藥;台灣的紅麴產品,原料更有80%是從大陸進口,一旦吃出問題,後果十分嚴重。

這項調查同時發現,政府對於健康食品的審核亦已流於形式。如現行《健康食品法》中明訂的「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之功效」之條件,定義含糊,廠商只要找學術單位協助研究,進行健康與安全性評估的審核,即可向衛生署申請認證;而此法規對健康食品的審核,也只考量單一或少數特定成分的保健功效,忽略整體營養價值。

由於政府審查機制仍待改進,廠商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便不足為奇。先前傳出通過認證,宣稱可以抗氧化、降低動脈硬化風險的兒茶素飲料健康食品,由於兒茶素一公克要價高達一萬塊,廠商為了節省成本而偷斤減兩,被發現兒茶素含量只有標示的三分之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