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印度大犀鳥「紅目」化身大仁哥 築巢獻殷勤

▲印度大犀鳥「紅目」化身大仁哥築巢獻殷勤。(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地方中心/台北報導

每年3至5月是印度大犀鳥的繁殖季節,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遊客可多停留熱帶雨林區一會兒,看看牠們是如何獻殷勤、如果完成交配;雄鳥還會化身「大仁哥」用泥土把巢箱的入口封起來,只留一條洞隙用來傳遞食物,讓雌鳥在巢箱中安心孵蛋、育幼。►►►點此看更多印度大犀鳥照片。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印度大犀鳥的體型相當大,嘴喙頂端頭盔的構造是中空的,是雄鳥用來打鬥,吸引雌鳥眼光的工具。印度大犀鳥雌、雄的外型很相似,最容易區別的地方是眼睛虹膜的顏色,雌鳥是白色的,雄鳥是紅色的,亞洲熱帶雨林區這對印度大犀鳥名字就叫「白目」和「紅目」。

動物園表示,經常會聽到民眾叫牠大嘴鳥,其實大犀鳥和俗稱大嘴鳥的巨嘴鳥是完全不同的動物;巨嘴鳥的頭上沒有盔,鳥喙的形狀也和大犀鳥差別很大,腳趾的運用方式也不同。移動方式除了飛行就是用雙腳跳行,有時也可聽到小朋友叫牠「跳跳鳥」。

動物園表示,亞洲熱帶雨林區的印度大犀鳥「白目」和「紅目」,是2001年和泰國交換來的,陸陸續續有產蛋的紀錄,有時是未受精蛋,也有受精成功的案例,但都沒能孵化成功。

動物園表示,2013年3至4月動物保母講古,每逢週四上午10:45-11:00,由印度大犀鳥的動物保母親自解說,歡迎民眾自由參加。

印度大犀鳥小檔案
英名:GreatHornbill;GreatIndianHornbill;GreatPiedHornbill,
學名:Bucerosbicornis
分類:鳥綱佛法僧目犀鳥科
分布:中國都南、印度、泰國、印尼、蘇門答臘等
體型:體長95-130公分、展翼寬150公分、體重2.15-4公斤
食性:主食水果,也會捕食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蟲、昆蟲和蛇等
壽命:約35-50年
族群:野外估計約有10000—70000隻,族群數量減少中。

成對或家庭式群居熱帶樹棲鳥,以樹洞為巢,雖然輕盈的大嘴不影響飛行,大犀鳥飛翔仍緩慢且顯得有些笨拙,翅膀形狀不適宜長途飛行,拍翅聲響聽似運作中的蒸氣引擎。

繁殖育幼時雌鳥會與雛鳥一起留在樹洞巢中,洞口以泥土封閉,只留下一個小洞讓在外的雄鳥餵養全家,也可作為雌鳥及幼鳥排便口。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