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站起來/林之晨:年輕人創業不缺錢,缺的是國際觀

▲35歲的林之晨說,「做事業,你要一步一腳印;做功課,你要看很遠很遠。」(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鍾禎祥/台北報導

林之晨,35歲,大三即開始創業,是個不折不扣的行動派,但在返台與友人合資成立「appWorks之初創投」後,他發現台灣年輕人缺乏國際觀,教育和實務脫節,創業失敗率高,「我越來越不鼓勵青年創業這檔事。」建議有志創業的年輕人先到相關小公司蹲10年,熬得住、沒放棄,再來談創業。

3月21日天氣晴,林之晨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談論他最有興趣的青年創業與網路產業問題,雖然兩個多月前,他才因「22K根本是個偽議題」被許多人轟得滿頭胞,但林之晨顯得不以為意,一派輕鬆地說:「你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非常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之初創投,成立於2009年,不到30坪的辦公室只擺了幾張桌子,如此簡陋的地方,已促成近 150 個新創團隊與資本市場接軌,包括EZTABLE、 PubGame、 5945、 GameApe等知名網路公司,但林之晨未因此自滿,反之,他在試圖推動台灣網路產業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憑藉他個人之力難以改變的弊病。

回憶,剛從紐約返台時,很多朋友聽到他要搞個創投公司,還專投資「票房毒藥」網路產業,紛紛勸他不要那麼傻,質疑小小個台灣,哪來那麼多創業團隊?哪來那麼多資金?

3年過去,林之晨發現,相對資金和創業團隊數量,台灣網路產業真正的問題是缺乏國際觀,以至大家都像「閉門造車」。他收起招牌陽光笑容,用嚴肅的表情指出,過去10年,政府、企業、媒體、學校,從上到下一味盲目本土化,讓台灣越活越過去,台灣是世界中心的想法,害慘了這一代的年輕人。

做事業,你要一步一腳印;做功課,你要看很遠很遠。」林之晨解釋,每一家公司都是從小做起,但網路產業是全世界一起發展的,創業者必需要有世界觀,個人也是一樣,年輕人忘了把自己拉升到國際水平,沒有發自內心想往國際發展,更容易陷入本土化思維,在台灣這個狹小的市場和競爭對手互相廝殺。

之初創投,一開始依循美國矽谷創投公司的作法,鎖定剛出校園的菜鳥創業者投資,沒多久時間,林之晨就發現台灣的環境和美國有很大差異,矽谷模式在台灣行不通,使他不得不修正,改為輔導已創業2、3年,有一定基礎,但不知如何將之轉為獲利的老鳥創業者。

他舉例,美國的創業者,好像是一家日本餐廳的學徒,已經有了3、5年經驗,再跳出來自己開店;台灣的創業者,雖然也有3、5年經驗,但多數都是學了中菜後跑去開日本餐廳,失敗機率相對較高。

問題在哪?林之晨認為,台灣教育與實務嚴重脫節、分類太細是主因「外面已經開始有數位相機了,學校還在教你洗底片」,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應該是通才,面面具到,台灣的教育體制,不易培養出適合創業的年輕人,就算只是想加入經濟活動,年輕人也離企業要求太遠,所以起薪不高很正常。

高等教育、人才政策問題,非常棘手,林之晨語帶保留地說:「我懷疑政府有那個GUTS(膽子)伸手去改變現有結構。」考慮到台灣環境,林之晨成立之初創投3年後,對創業的想法慢慢改變,從「先做再說」,變成「三思而後行」。

「創業的眉眉角角太多,各行各業又各有不同。」林之晨建議未來有志創業的年輕人畢業後,可先到相關的中、小型公司練功,學習企業運作的每個環節,直到有一天,你發現了一個市場的需求,但這家公司不願意做,再考慮創業也不遲。

創業並不輕鬆,在輔導新創團隊過程中,林之晨也發現有些年輕人,總將創業、當老闆和酷、帥畫上等號,等到面臨來自金主、員工、廠商四面八方相湧而至的壓力時,這類創業者很快就被打回原形,舉白旗投降。

◄林之晨希望年輕人能大聲說出夢想。(圖/記者徐文彬攝)

《壽司之夢》,林之晨月前看了這部日本壽司師傅小野二郎的紀錄片,感觸良多,片中一名學徒在二郎的店內已實習10多年,每天仍孜孜不倦煮飯、煎蛋、切魚,磨練自己的技術,創業需要執著、創業需要決心,這些特質,都可以從工作經驗中慢慢培養。

「我們正走向一條失落的道路…….。」看到世界進步如此快速,林之晨不免對原地打轉的台灣充滿憂慮,這或許也是他憑藉著一點衝動、一點理想,毅然從美國紐約返台,與友人合夥創立「之初創投」的原因,冀望自己能為這塊土地投下一絲希望的火苗,陪伴那些在黑暗中探索的創業者,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未來10年、20年,軟體和內容產業將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林之晨說,之初創投的長程目標,就是讓台北出現和矽谷、柏林能相提並論的經濟聚落,提到軟體產業,就想到台灣,他相信,這就是讓台灣站起來的關鍵。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