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二十年秘境 綠博會現身

2013年04月4日 17:19

文/馬萱人

宜蘭「綠色博覽會」十四年前開始舉辦,內容已大致不脫花草造景、健康養生。然而今年首度開放已封閉二十年的自然秘境「大石鼓」,並推出「漂流之林」—— 由五所建築院校師生以漂流木等可回收建材創作、表現全面環保概念的展區,讓人為之一亮。

綠博場地「武荖坑風景區」,近入口處做為設施妥當的露營區已經好一陣。其實,近上游因溪中大石不少、命名為「大石鼓」之處,對岸還有一片雜木林未曾開放,直到今年綠博開幕。因為長期維持原始狀態,有一區老欉柚樹得以保留,正逢開花處處飄香,可說是綠博中由老天爺創作的「展示品」之一。

要拜訪這秘境得先搭橋,因為之前無橋能過河。橋雖然不須太大,負責規畫此展區的宜蘭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陳登欽,可找來重量級團隊—— 曾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呂理煌領軍的「建築繁殖場」。

呂理煌帶學生,很強調一起親手蓋建築,而且從不預畫藍圖,皆是摸透環境紋理後,才動手。像這回到綠博造橋,就先自建木架構小屋以及維持正常生活的廚房、洗衣區等,成為溪畔的臨時住民。一個半月和這條溪相處,呂理煌師生打造出全台唯一的手造鋼橋。

它由兩座橋組成,分別是長二十五公尺的「種子橋」與三十公尺的「柳葉橋」。兩橋以一道木板橫撇接起,連結處底下僅以兩個小橋墩輕觸河面,其他橋面下就沒有大支柱,可見其結構之嚴謹與強固。

武荖坑此處溪面不寬,但過這兩座橋得花不少時間。種子橋最上層與最下層木棧道包合起來,形狀像顆種子。但是橋裡頭不只一層,橋面高低交錯,不停引導行人以不同角度觀看這一帶山水。橋中還有著種子寓意的複雜與生機:底部是能坐下來賞魚的中空區域。實際連結對岸的柳葉橋也長的不乖,橋面不斷起伏,兩端甚至展開,讓人能躺在上頭欣賞風景,簡直不鼓勵人下橋了。這兩座橋是「漂流之林」的核心。其他四組建築系師生則利用宜蘭各颱風、水災留下的漂流木搭配可回收建材,以建築文法演繹,讓漂流木、竹子不再只有原始自然、但未經當代詮釋的一面。

例如由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林靜娟師生創作的「夢見蒙德里安的樹」,利用漂流木與金屬構件,搭出了畫家蒙德里安式的幾何矩陣。但它不是只有平面,而是立體的依地勢逐層蔓延,最後延伸至河中,很像一座吊腳樓。如果走到對岸回看它,這座建築卻又長的像一棵樹了。可說兼具抽象與具象。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王俊雄是這回展覽的策展人,他與同系助理教授林聖峰與學生也創作了作品「木石,水路,花樹下」。這群構造在「漂流之林」中乍看最不像所謂的「建築」,其實它們是一座座「亭」。

實踐團隊以「編織」的概念來挑戰工法。漂流木這麼硬當然無法實際編織,他們是加上鐵件來組合,模擬、放大織品的線條,最後漂流木長的很像三大片葉子圍在一塊,成為作品「木石」。「花樹下」使用較軟的竹子,雖然可以直接彎曲,但最後將每根竹子上端剖成八條,各自彎成雲狀再相互接起,也是經過不斷實驗的。

此外,中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也參與了這場建築與環保的對話。這群上百位建築師生的創意一個比一個解放,但也嚴謹遵守尊重自然、回收建材等理念。沒有傳統展覽典型的平面輸出版展示文字與圖片,但是深度的詮釋綠色生活,的確是更高竿的展覽。

【 更多報導 】

 婚姻陷風暴》童年被欺負 于美人養成把語言當武器

 台、政、交大正妹教授》她們七年級 空降頂尖大學奪教職

 四度破產!2年內,他從7.7萬翻身淨賺1600萬

 台灣那麼努力那麼聰明,卻這麼便宜

 憑什麼要求員工有熱情?奇怪捏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