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潮音樂楊錦聰 讓音樂直接貼近生活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綽號洋蔥的楊錦聰,走過剝洋蔥般的內心探索之路,洋蔥令人流淚,卻也是美味的神祕關鍵,從熱愛音樂的莽莽少年,到沉浸在蘇菲旋轉的心樂天籟,透過整合自己的身與靈,航向音樂的藍海。

聲音是最奇妙的載體之一,透過聲波的傳遞,媽媽可以叫張君雅小妹妹回家吃晚飯,里長伯可以通知里民來參加活動,人跟人可以傳情達意有效溝通,而音樂家透過聲音,不管是歌唱還是樂器演奏,可以輕易讓人歡笑也讓人落淚。

當聲音變成音樂,它作為載體的本質不變,卻因為裡面蘊含的情感,成為最動聽的一種聲音。多數人與音樂的關係是聆聽,而少數人選擇創作,或者投入音樂生產的鏈結裡,那是心中有股難熄的熱情之火不斷燃燒,非得讓自己全然浸潤其中,才會舒坦與解脫。「為了音樂,雖千萬難吾往矣」,應該是退伍之後就進入唐山樂集賣樂器和演奏會門票,後來創辦風潮唱片的楊錦聰最好的寫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是愛音樂
打雜送貨也願意

一九六〇年出生在新竹香山貧窮農家的楊錦聰,成長的過程一如這個世代的其他小孩,大家都赤腳上學,看雲州大儒俠史豔文與藏鏡人在電視上相搏,不同的是他比其他的孩子更喜歡上音樂課,連校長也會指定他帶著同學唱歌,他回憶道:「小學時,哥哥給我一支五塊錢的塑膠笛,我在放牛時總是自己吹著一些簡單的單音,卻樂在其中,現在想起來,這也許就是我音樂生涯的啟蒙。」

進了香山國中之後,楊錦聰參加管樂社,學會吹小喇叭,後來考進學風自由的新竹中學,還是一樣參加管樂社,還是一樣吹小喇叭,不同的是,因為開始接觸古典音樂,視野逐漸展開。畢業之後考上交大運輸工程管理系,楊錦聰自認不是愛念書的好學生,甚至因為難以兼顧課業,兩度萌生休學的念頭,最後還是挺緊牙關撐過去。但是大學四年,他組了合唱團,學會吉他演奏,更重要的是,確立了自己對音樂的熱愛,甚至暗暗下定決心,畢業後要從事音樂相關的工作。

雖然大學時他立下了這樣志願,退伍之後既無裙帶關係,也非相關科系,於是只好進入唯一願意用他的唐山樂集,做些庶務性的工作,「那時候薪水低,又辛苦,常常要騎著摩托車到處去賣國樂演奏會的門票,連下雨天也不例外,但是即使如此,因為跟音樂還有一點點關係,我還是甘之如飴。」楊錦聰如是說。

音樂不一定要有主張
而是產生氛圍

只可惜,再多的熱情也難以力挽狂瀾。唐山樂集三位股東之間的爭執簡直如家常便飯,不多久即陷入困境,楊錦聰於是離開是非之地,考入牛頓雜誌擔任行銷工作。不過有趣的是,楊錦聰人雖然離開了唐山,心裡卻依然掛念,常常利用假日回去幫忙。

一九八八年,政府開放兩岸文化交流,唐山樂集的老闆見機不可失,於是來找楊錦聰共同成立新公司經營中國音樂市場,「那時我才二十八歲,初入社會不過幾年那有錢,於是回故鄉請父母幫忙,他們和一些親友合湊了一百萬,風潮這家公司才得以成立。不過那時雖然實現夢想,可以經營音樂事業,但是沒兩年就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入不敷出,背債幾百萬。那時候我非常痛苦,每每想要放棄。後來家人來台北了解現況,我們坐下來仔細檢討,發現所有發行的唱片中,只有一張詢問度最高,叫做『中國梵樂』,白話來說,就是一張佛教音樂。」

這個發現後來成為楊錦聰音樂事業的轉機,接下來的一年風潮一共發行六張唱片,每張都是精緻的佛教音樂,張張銷售長紅。這個事件給楊錦聰很大的啟示,他發現音樂其實不一定要有所主張,而是可以作為一種氛圍,或是直接貼近生活,於是從這樣的概念發展出一系列的健康音樂、風水音樂、環保音樂等,直接脫離主流音樂的範疇,自闢藍海市場。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68期 / 5月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