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我漁民遭菲律賓公務船射殺事件發生後,我方態度強硬,採取多輪制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館員者劉佳21日在文章中指出,台灣如此勞師動眾,目的「不單純」;據分析,台灣是想強化對呂宋海峽的控制,以及藉由糾紛處理爭取更大的「國際空間」。
這篇刊登在《環球網》的評論一開頭就說,台灣漁民被殺事件發生後,台灣方面「異常強硬」;台灣在涉外事件中,鮮有強硬表態,此次動作令人側目,特別是出動軍力赴南海實彈演練,示威意圖明顯。「台灣重兵施壓,意欲何為?難道真的只是為了給漁民出氣嗎?」
▼「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海岸警衛隊軍艦追趕和掃射。
評論指出,事發於台菲「暫定執法線」的菲方一側,菲國擁有管轄權本無可厚非,但菲國野蠻執法,對台灣漁船瘋狂射擊,是讓人無法容忍的暴行,台灣當局武力示威,安撫民眾,為漁民爭權益的目的自不待言,「但台灣如此勞師動眾,目的絕非如此單純。」
呂宋海峽(台灣與呂宋島間的寬廣海域)是南海一條重要的海上運輸線,根據群島分布,由北至南又細分三道海峽,分別是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巴布延海峽。
巴士海峽海流平緩,便於航行,是中國和菲國之間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溝通南海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從新加坡、雅加達、馬尼拉等東南亞港口通往遠東,從香港到夏威夷、美洲的船隻,大都經過巴士海峽,特別是日本從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地區進口的石油和其他原料大都經過巴士海峽運到日本。
因此,呂宋海峽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它即是台灣與東南亞溝通的要道,也是日本從非洲和東南亞進口能源的必經之路。
評論說,美國在這次事件中表現出平等對待台菲的姿態,因為對美國來說,只要呂宋海峽控制權不落入中國手中,不論是操之於台灣之手還是菲律賓之手,都是可以接受的。
評論分析,台灣強勢對待菲國,戰略目標主要有兩個,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一明一暗;明的是強化對呂宋海峽的控制,阻止中國勢力向呂宋海峽拓展。
▼為宣示護漁決心,國軍16日日在南海軍演,出動3艘大型軍艦。
評論指出,台灣出動巨艦向南海進發,還將軍演地點向海上執法線的菲方一側推進了25海浬,不僅彰顯其掌控呂宋海峽的能力和保衛漁民的決心,同時還將中國南海艦隊的演習擠到一邊。
至於暗的目標則是,台灣想藉機爭取更大的「國際空間」。評論說,菲國處理南海漁業糾紛時常利用「一個中國」原則作掩護,而這次事件無疑提供一個機會,成功突顯台灣「外交」的自主性。
「台灣作為中國之一隅,也可以向一個主權國家發起制裁。今後南海諸國在處理涉台事務時,有案可循,台灣也可避開中國的影響,以一種『自主』的姿態出現在南海的博弈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