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鄭威宏:虛擬通路來勢洶洶

2013年07月29日 14:55

文/鄭威宏

百貨公司不到周末假日、不打折促銷就空蕩蕩,台灣實質GDP負成長,但電子商務卻持續以每年15%速度成長,消費者行為模式大轉變,也讓昔日的通路是王,內需股投資首選地位面臨動搖。

最近走在台北市的精華區,雖然景色依舊,仍舊是人山人海,但往建築物裡面走,卻出現空蕩蕩的畫面,除非是例假日,其他時間似乎百貨公司店員經常性的比客人多;雖然客戶享受到的服務更超值了,但對於業者來說,恐怕是個「災難」的開始。

電商「質量」與昔日不同

這種畫面一開始以為是偶然的經驗,但弔詭的是,不僅是街上人山人海,百貨公司B1美食區還是跟以前一樣不太容易找到座位,回過頭看看,日前中國最大網購業者淘寶網公布一二年十大人均交易城市,台灣嘉義、高雄、台南、台中囊括四名,其中,嘉義人均年消費高達八.五萬元高居第一名,遠遠領先第二名浙江杭州的四.七萬元。

資策會更進一步「補槍」:台灣一二年電子商務(以下簡稱電商)成長高達一七.四%,達六六○五億元,完全感受不到一絲絲不景氣;而這,就是現在消費者正在進行的交易行為大轉變。

事實上,電商發展至今至少超過三十年,最早期乃從信用卡、ATM、電話銀行等開始,九○年代後進入達康(.COM)時代,開始真正進入網路交易時代;但回想千禧年前的電商市場,發展上卻是窒礙難行,根本沒多少人肯用、能用、想用。

當中,據統計二○○○年台灣使用網路人口才六二六萬,普及率不到三成;但一二年上半年卻已拉高到一七五三萬,普及率超過七成(一二年家戶連網普及率更衝上八三.二%);數據傳輸從過去的撥接,大幅度改變成寬頻光纖(一二年寬頻普及率達七九.九%)。

此外,轉變最大的是,二○○○年前是2G時代,但進入3G時代後,除了智慧型手機外,還有平板電腦、數位電視、智慧電視等裝置需求興起,更注入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其次,千禧年時,雖然.COM數快速提升,但當時的網頁設計停留在HTM時代,呆板且變化不大下,大大降低商品本身說服力。不過,Web 2.0上路後,不僅在網頁上的設計大為進步,而且也增加更多相關訊息給使用者,較能達到使用者需求,也能吸引賣家進駐經營,最終形成商店、商品增加,消費者選擇性增加的良性循環。

以國內PC HOME來說,○七年的商店數不到四千家,但到今年二月,商店數已達一四○八一家。

最後,交易安全方面,過去的賣家品質參差不齊,詐騙事件頻傳,造成消費者購物意願大幅降低。但隨時間演進,商家評價制度的建立,開始淘汰不良賣家;再加上付款方式更多元且安全,如貨到付款、超商付款,甚至是目前吵得很兇的第三方支付,不僅能保護買方,賣方權利也能受到保障。

衝破一○%黃金成長線

萬事俱備後,市場開始出現爆發性成長,不論是以資策會、經濟部的統計來看,一三年整體電商市場(含B2C、C2C)規模持續以一五%以上的速度成長;相對於整體台灣進入實質所得負成長的局勢相比,簡直是天差地遠。從B2C市場又更能看出消費者交易行為的轉變。

其中,一二年B2C市場規模已達三九五一億元,約較前年成長二二.五%;更值得留意的是,B2C占零售業(不含批發及餐飲業營業額)比重,從○八年的五.三%,一路增加至一一年的八.七%,預估一二年將跳升至一○.三%左右(以去年零售業成長三.五%計算)。

若以產品生命曲線而言,突破一○%,意味著經歷產品開發及導入期後,進入快速的成長期階段,可見未來電商只會對生活影響更加劇。

地小人稠、商店林立的台灣,電商發展就已是如此,對於中國而言,影響更是巨大。雖然以目前中國網路普及率尚不及五成,但網民人數卻高達五.九一億人;加上○三年左右,在中國第一大電商業者阿里巴巴集團推出第三方支付寶下,中國電商開始進入大爆發時代。

一五年電商 中國第一

據統計,一二年中國電商產值已高達一兆人民幣以上,年成長率高達三五.五%;雖然基期拉開後,成長速度預期將開始放緩,但高盛證券日前預估,在網民人數快速增加下(以七億網民,人均網購支出八千元計算),一五年中國電商規模將達三.一兆,平均年增速將超過四○%(麥肯錫也支持四○%以上的成長速度說法),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將從目前的五.六%,提升至一○%,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市場。(全文未完)


詳情請見《先探投資週刊》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封面故事:F系列展現實力出頭天
◎國家趨勢:現實版鋼鐵人馬斯克傳奇
◎中港直擊:救經濟 鐵路建設帶頭衝
◎焦點議題:大電視泡沫化 驅動IC拉警報
◎理財 APP:投資ETF 輕鬆玩台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