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文忠
在台灣的夏天,我已經很少出遊了,倒不是不愛玩,而是年年持續破表的氣溫,讓人腿軟,那種熱,活像個鐵板燒乾煎著皮膚。
然而時代不同了,再熱,各地地方政府仍會積極設計一些親子暑期的行銷活動,能夠創造某些「數大便是美」壯觀場景,就是一種成功的行銷。全民烤肉,音樂祭、萬人路跑,都會吸引千萬人吾往矣的瘋。不過只要遇到這種活動,我其實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沒什麼原因,就是怕人多。
這次卻破天荒的被舊識拉去參加了一個活動,運氣好,遇到了一個陰天。這是新北市政府為了促銷「新北健康三寶」甘藷、綠竹筍、山藥等三項特色農作,所舉辦的一個大型的行銷活動,希望在8月17、18兩日在金山來個千人「焢番薯」。卻無意間讓我產生了一個小小的幸福感,一個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過的舒適。
▲新北市政府挖空心思,利用挖番薯、焢番薯的野趣,刺激地方旅遊與產業發展,邀請外國學生參加,左起川崎、Anastasiya、Tatiana與久保 (圖/作者提供)
「焢土窯」據說是來自窮困年代乞丐發明的吃法。乞丐偷了雞,沒有鍋灶來烹調,於是想出了這樣的辦法,用濕土包了雞,焢熟後,再把土塊扒開,雞毛也一塊都清理了。如今物質充裕的年代,那些流傳下來的清苦記憶,許多都成了休閒。
▲焢土窯據說是乞丐發明的克難烹煮的方法(圖/作者提供)
許多工作人員,貼心的把人工製作的土塊提供給大家,其實「焢土窯」,仍懷念以前唸書的時代一切自己打理的樂趣,在田中,男孩負責挖洞找土塊,女孩子負責整理食材,錫箔紙包了雞、番薯、玉米,土塊燒熱了,移開頂端的土塊,食物全數丟入,眾人一哄而上打塌土塊,其樂融融。等待悶熟的過程,大夥圍著土堆唱歌聊天,「焢土窯」其實是加溫男女關係的最佳催化劑。
這次活動來了四位國外的客人,兩位俄羅斯和兩位日本學生,會邀外國學生參加台灣“土產”活動,當是衝著他們產生的新鮮感而來的。近年來,城市行銷的概念,正方興未艾,每個地方政府無時無刻不力求包裝,刺激各類休閒活動來幫助產業發展,外國遊客的加入,才是真正通往國際的捷徑,看著這些外國學生從土裡挖出番薯,驚喜的嚐著正冒著煙的橘紅薯泥,可想而知這玩法是多麼新鮮。
▲外國學生參加台灣的傳統活動,時時都有驚喜,可愛的日本女孩久保,讚嘆著金山甘藷的甜美 (圖/作者提供)
不過,真正讓我感到舒適倒不是來自「焢番薯」,而是這趟路,順道去了一趟「八煙聚落」。
▲陽明山腳下的八煙聚落,讓人走進了世外桃源 (圖/作者提供)
八煙聚落,是在陽金公路的尾段上,「魚路古道」八煙段的起點。沒走進去前,完全不知道這裡有個世外桃源。這裡因為偏僻,人口流失快,開發進來晚,反而因此留下了珍貴的砌石水圳與梯田。在「八煙出張所」裡讀了資料才明白,五年前,因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進駐,修復了先人智慧的百年水圳。
▲「八煙出張所」這個名稱,這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殖民章」。(圖/作者提供)
固定17度C的陽明山山泉,是第一個讓我驚喜的畫面,尤其在燥熱的天氣下,觸摸冰涼的山泉,說不出的暢快淋漓。順著小徑走入,映入眼簾的除了清幽的景致,就是那幾乎絕跡的梯田。
▲乍見幾乎絕跡的梯田,讓人心中泛起漣漪 (圖/作者提供)
生態工法將整個聚落的傳統生態重新復原,聚落的農民可以將自己耕作的農作直接賣給遊客。水稻、山藥、番薯、空心菜,一畦畦農作面積都不大,卻精巧恬靜。聚落的中有個帶有禪味的「水中央」,裡頭可以「摸蛤仔」,靜謐的倒影者藍天與周山,這畫面讓我感動許久。
▲「水中央」像八煙聚落的中心聖地,充滿禪意 (圖/翻攝八煙聚落)
▲這裡就連苦瓜,都有著藝術家的顏色。(圖/作者提供)
▲芋葉上的晶瑩的水珠,呼應這陽明山腳下的珍珠。(圖/作者提供)
說來汗顏,原來我對金山的認識,只停留在金山老街吃鴨肉的粗淺認識上。近幾年,透過宣導,人們開始了解健康飲食的眾要,而地瓜的高營養價值,簡直是健康聖品。老實說,金山的番薯還真是好吃,但是再美味的農作,仍要感謝背後農友們的滴滴血汗。如果路經金山,帶些番薯回家,幫助農民,也淨化自己腸胃何樂不為?
▲享受美食的背後,必須感謝辛勤的農民(圖/作者提供)
午餐的時候,一隻迷路的翠鳥,撞進了餐廳,頭大概有些暈了,我用手輕輕的撈起他,在手中輕柔牠頭羽一會兒,每個外國學生都靠了上來,他們沒見過那麼漂亮的鳥兒,紛紛觸摸鳥羽,翠鳥無意間也做了國民外交。待牠精神好轉,我雙手捧著帶出餐廳,讓牠飛向山林。
▲翠鳥大概撞得暈了,眼睛似乎都睜不開。(圖/作者提供)
翠鳥的闖入,代表這些年來,台灣對於環保,對於自然的教育,其實有著顯著的成果,都市孩子能有幾個親眼見過翠鳥?
就一個旅行者的角度,城市行銷做得再大,未必能打動背包客,台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多的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艷景觀,政府把通往農村、山野奇趣的幽靜道路開出來,或許是走向國際的蹊徑。
窮鄉僻壤才會發現真的桃花源,背包客自然會透過他自己的路子,告訴全世界。
My blog : http://jamesyeh1963.pixnet.net/blog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