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的曾孫汪毅夫以「府城的光榮」為題發表演講。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科舉制度是中國考試選才特別的制度,清朝時期台灣出身的進士有33名,台南11人居冠!大陸北京台灣會館負責人鄭大表示,第1位進士是康熙年間的陳夢球,是全台首學台南孔廟創建人陳永華的兒子;最後1人是光緒年間的汪春源。相隔100多年後,多位兩岸進士後人齊聚台南,共同緬懷科舉制度的興衰歷史。
台灣33名進士有些因任官或逃避戰事,舉家遷往大陸;部分進士和其後代都留在台灣。成大和北京台灣會館17日共同舉辦「科舉制度在台灣」研討會,邀請學者和進士後裔進行交流;這場研討會共發表15篇論文,台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的曾孫、也就是大陸全國台聯會會長汪毅夫也以「府城的光榮」為題發表演講,全程以閩南語發音。
汪毅夫表示,身為最後一位進士的後代,又是台南人「備感光榮」,此外,全台灣33位進士中,施瓊芳和施士洁父子進士最府城人最感光榮的科名佳話,施氏父子的舊厝在台南米街,由於這個緣故,傳說米街的土地公戴著官帽。
北京市台聯會名譽會長盧咸池則說,北京的台灣會館是為了因應台灣士子赴京趕考所設立的,原本會館有兩處,但是目前只留下大江胡同的台灣會館,並且已經整修好,已重新開張使用。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館長吳志友則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在孔廟前共有198個題名碑,刻有歷代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是研究歷代科舉制度最珍貴的史料。
除了研討會之外,兩岸進士後人18日在台南市祀典興濟宮舉行「海峽兩岸台灣進士後人座談會」。與談代表包括,來自大陸黃登瀛、許南英、施之東、陳浚芝、汪春源等5位台灣進士的後人;台灣的代表則有曾維楨、楊士芳、施士洁、丁壽泉、丘逢甲等5位進士的後人出席。海峽兩岸台灣進士後裔齊聚一堂,立下兩岸學術交流的創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