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設計獎的蝴蝶效應──What iF after reddot?

▲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畢業設計展形象海報「視方舟」,獲得紅點獎肯定。作品由薛牧懷、莊則言、張景雯、楊秉茹、陳政仰、鄭漢歷、劉觀偉七位同學聯合創作。

【撰文:方敘潔 圖片提供:台灣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陳彥廷、陳泳勳、賴佳韋、iF國際論壇設計有限公司 本文出自La Vie雜誌第113期】

七月底,德國海港大城漢堡的海事博物館周遭洋溢著一股熱烈歡樂的氣氛,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設計師正為了即將獲頒的iF概念設計獎(iF Concept Design Award)齊聚在大廳裡。

今年的參獎件數突破歷年紀錄,最優秀的前100件作品,其中24件是來自台灣學生,而更有4件作品高居此次競賽的全球排名前十強。台灣成為得獎常勝軍已不是新聞,重點是,我們下一步該怎麼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幾乎每屆國際設計獎揭曉時,各大台灣媒體版面都可以看見屢屢獲獎的好消息。根據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統計,在德國iF、紅點、日本Good Design、美國IDEA四大國際設計獎項中,2003年台灣僅獲16個獎項,但截至2012年四月,已經累積高達1,565件獲獎作品。

單就得獎數字看來,台灣過去十年之間得獎的累積數字的確非常驚人。而這股參賽得獎的風潮,不只業界,學校的表現也相當出色。在2013 iF全球大學排名榜上台灣的大學就佔了四所,而在紅點設計獎亞太區大學排名上台灣的大學更佔了六所之多。

然而,面對這樣耀眼的得獎數字時,更令人好奇的是,設計得獎數字是否就代表了設計力的提升?在得獎光芒的背後,這些設計得獎能量的下一步又在哪裡?

▲獲得紅點獎的「蛹抱」繪本,以關心瀕臨絕種的蝴蝶為主題。由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邱柏皓、賴偉銘、趙駿逸、白謹禎、蔡旻娟、馬逸君、林嘉晏、林湘敏等八位同學共同創作。

幕後推手:學風及政府高額獎金

台灣設計系所學生在國際設計競賽上的表現亮眼,其中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台科大)名列2013年iF及紅點設計全球大學排行榜雙料冠軍的成績,更是備受矚目。

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主任兼所長王韋堯教授表示:「台科大第一次獲得國際設計獎項的經驗是在2005年,那時候碩一學生全明遠的動畫短片【立體悲劇】入選知名『ACM SIGGRAPH』國際動畫展,還打敗了喬治盧卡斯〈星際大戰三部曲〉獲得觀眾票選第一名。」

從那之後,參賽與獲獎學生數的逐漸增加,學生之間對於獲獎成就感的嚮往也逐漸被帶動起來,目前就讀台科大設計研究所、曾獲得iF設計概念獎全球前100以及紅點設計概念獎的陳泳勳就坦言:「當初進到學校看到那麼多學長姐一直得獎,自己就會覺得是不是該去報名得個獎才對。」

身在設計業界,奇想創造執行長謝榮雅一直以來也觀察台灣參與國際設計獎的趨勢:「初期是學生自發性的,然後被學校、教育部看見成績,大家開始有某些想像,所以就形成了某些鼓勵的機制,這都是後來的事情。」

除了各設計院校的學風之外,學生對於參與國際設計競賽的積極度躍升的原因,也與2002年起政府開始大力提倡的「文化創意產業」極為相關。

在文創相關的政策中,一項名為「設計戰國策」的獎勵計劃就扮演著關鍵的角色,2007年度實行時,獎勵辦法中發給第一等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全場大獎的金額就高達每件150萬!儘管近年來已逐漸減至40萬,對於學生來說仍然是一項相當有力的誘因。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剛結束到日本設計名校筑波大學8個月交換學生課程的陳泳勳也觀察到:「和日本學生聊起時,他們會覺得得國際設計獎很好,但有點意外地發現他們並不像台灣學生這麼在意參與國際設計獎比賽。」

樹德科技大學今年在iF設計獎全球大學排行獲得第十名佳績,但針對台灣屢屢獲獎的表現,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翁英惠院長也坦言:「其實參與國際級設計獎項的國家,本來就比較多是開發中國家,所以才需要這樣的認證。設計獎得獎數多,只是一個軟實力初步萌芽的階段。」

脫節的產官學 不曾存在的設計舞台

◄台科大學生許敬安入選iF設計概念獎前100作品「扣扣拉拉」,訓練小朋友獨立處理好扣釦子等生活小技能。

關於台灣近十年來在國際設計獎項上累積的得獎數字,在一片讚美聲之外,謝榮雅也觀察到:「這一兩年來開始出現一些爭議:像是得獎到底有沒有用?得獎之後沒有做出產品,那麼設計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在〈2012年文化創意產業報告〉中提到「我國近年來培養出許多國際重要設計獎項的得主,這些設計能量尚待與產業的連結,創造出未來的產值」,也點出了這樣的困境。

針對所謂「設計能量」的說法,王韋堯教授先就學生得獎的設計概念被期待商品化的議題明快地分析:「多數學生參加得的獎都是『概念獎』,而概念獎得獎作品中有的就是從未看過的創意,只要理解所謂『從未看過』就可以理解距離商品化有多遠。」

她也同時指出,期待將學生得獎的設計概念與企業做連結並非全然不可,只是,這又牽涉到另一個涉及層面更大的問題:「台灣的設計有產業嗎?」

一直以來,台灣仍舊處在不需要設計的代工(OED)階段,即使近幾年企業力圖轉型,但是說得出名稱來的知名品牌有限,謝榮雅表示:「台灣對於『自我主張』和建立品牌缺乏自信。」

對於台灣設計產業有著一定熟悉度的紅點設計獎創辦人暨執行長Peter Zec也一針見血地指出:「設計師的作品仍然需要企業主買單支持,設計師無法單獨存在,這也是為什麼『設計師只能和企業一樣好』!」

換句話說,企業必須提升讓設計師發揮的空間與機會,否則設計師空有的優秀能力,仍舊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台灣產業升級狀態不佳,連帶影響學校培養出的設計人才就業情況,王韋堯教授無奈地說:「產業跟人才是脫節的,我們教育培養出那麼多人才,可是台灣卻沒有舞台。」

另一方面,設計相關科系學生數量過多,而業界所需的人力數量又遠低於畢業生。

謝榮雅舉例:「學工業設計進產業很慘烈,選項不多,能夠數出來的品牌像是BenQ、acer、HTC、捷安特、美利達這一些而已,怎麼容納得下每年5,000位工業設計系畢業生?」若要打破這樣的現況,Peter Zec也鼓勵台灣企業「要想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著眼在整個大趨勢環境」。

除此之外,台灣的產業結構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很多企業或設計公司中的設計職務人力精簡,一位設計師需要包辦完成設計的各個環節。

王韋堯教授指出:「有些得過獎的學生容易過度自信,覺得得獎就是一切價值,但現在開始有業界評價覺得他們未必那麼好用。」經歷了這幾年得獎光環的炫目,越來越多企業又回歸到著重學生的態度表現、持續力。

創意的發想、設計的實踐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台灣中小企業面對轉型升級或品牌草創也是同樣情況,這也是年輕設計師在期待發揮設計能力的同時,必須務實考量到的一點。當設計人才與中小企業發展努力找出合力前進的平衡點,接下來設計產業尚待的就是政府臨門一腳的助力。

鄰國積極發展 政府的關鍵助力

◄台科大工商業設計所陳泳勳獲得iF設計概念獎的作品「自由風格落地燈」,只有支架,沒有燈罩,隨時都可自由改變落地燈外觀。

政府,居於產業與學界兩端之間,往往被期待以更宏觀的角度積極扮演雙方合作的橋樑、甚或是帶動者。

對於政府的角色,以往謝榮雅認為應該讓市場自由競爭,政府介入越少越好,「但我這幾年有不同看法,因為受到鄰近國家的影響,中國、泰國、韓國,他們政府用的力道很大,尤其是中國為了吸納人才投注大量資金。」

「我們相對居於劣勢,政府必定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就像政府早期在輔助讓工業起飛時的大力協助。」

「但是,以目前我對設計產業的觀察,政府並沒有用上像以前那樣的力道。我認為政府不是沒有心,而是不得要領、不懂得怎麼用對力。」

對於政府目前扮演的角色,翁英惠院長認為:「政府對於獎勵學生或學校的部份已經有做出成果。但我認為在輔導企業升級這塊還有很可以努力的空間。比如說補助中小企業聘請設計專業人才等可能的措施。」創造企業轉型升級的嘗試機會、設計人才也有所發揮,都是可以研擬的雙贏策略。王韋堯教授也表示:「企業應該要更主動和學界合作」,但在目前台灣企業環境有困難的狀態下,政府資源的協助仍然非常關鍵,她進一步提出建議「有沒有可能政府也給企業一個戰國策的獎勵計畫呢?用抵稅或是其他合適方式。或許會是一個誘因,讓企業願意與設計院校成立長期合作的創意中心。」

產業、學界先動起來

在政府相關輔助措施還無法真正到位之前,近年來學界及產業已經自己動起來,希望能逐步扭轉環境,做出改變,並從最基本、且也是行之有年的方式─邀請業界人士到學校兼課─作為起點。

王韋堯教授表示:「國外設計院校的趨勢是留在學校的專任老師會稍微偏行政,而教設計的老師則主要會是業界有經驗的兼任老師。」

而關於學生得獎作品與企業量產化的問題,謝榮雅表示:「就我所知學生得獎是有被看見的,也有國外廠商主動聯繫,但是多數情況下缺乏的是洽談合作的機制,包括談授權、代理或賣斷,都要有經驗專業才能執行。」

學界也觀察到這個環節的重要性,例如今年獲得紅點最佳獎(Best of the best)、以及2013 iF全球百大作品的「保育摺學」,就已透過樹德設計大學的橫山創意基地視覺工坊與廠商媒合,協助學生進行後續授權及出版事宜。

觀察到近幾年國際設計獎項後續無力的現象後,謝榮雅決定積極打造GAIA線上平台的計畫。

八月中旬甫開放上線的GAIA平台,就是希望能藉由提供的智財保護、分類及評價系統建立起讓獨立設計師能發表作品、同時企業可以主動搜尋能夠繼續研發製造的好概念,達到既是媒合平台,也能進一步提供經紀協助的目標。

邁向國際 有舞台才有效應

在台灣缺乏舞台的現狀下,許多獲得國際設計獎項的人才開始積極尋找其他出路。翁英惠院長指出:「已經有越來越多設計人才選擇踏出台灣,往中國或是其他國家發展。」邁向國際,已逐漸成為一個持續發酵中的熱門選項。

對於台灣設計人才的未來就業場域,身兼台科大「台灣創意母體」執行長的王韋堯教授表示:「台灣創意母體再努力的下一步,就是要以此為平台跟國際企業做link,因為只有link國際的企業,學生才能有國際的舞台。」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八月中才剛與和碩公司共同舉辦的「全球設計思潮研習營」,在王韋堯眼中研習營不是執行完畢就結束的短期專案,而是藉由邀請在國外產業及學界都有影響的人士參與建立起連結,「我們著眼的是長期目標──可以讓學生進到國際企業工作的舞台,也就是從intern的實習機會開始。」

當台灣設計人才已羽翼漸豐,但產業升級、政府相關配套、產學合作關係、國際交流平台等相關領域都仍需改變與建立,各環節之間的橋樑也同樣極待整合。能夠創造舞台的地方,才會是台灣設計人才翱翔展翅、釋放蝴蝶效應的所在。

【完整內容請見 2013年09月號

◎更多最新美學生活快訊請至 la vie設計美學家

la vie設計美學站 粉絲團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