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凱
十餘年前在甫獲諾貝爾桂冠的化學博士李遠哲主導之下,大張旗鼓推動教育改革。
可惜每日與試管中的化學元素為伍,只見到教育部對大學數量的嚴苛管制,僅走出廣設大學的一小步,數量之外其他為禍數十年的積弊,倒是一樣都未觸碰。因而治絲益棼,留下今天這個摧毀人才的爛攤子,正將國脈一斧一斧地斬盡。
面對如此動搖國本的危機,馬政府同樣視若無睹,不顧各方反彈,一逕要推動另一個只見數與量卻不識根本大患的十二年國教。而且,負責執行者正是鑄成大錯的同一隻手,真教人扼腕三嘆!最近有曾任政務官的社會學家直指,大學生競爭力遠落於對岸之後,比一千枚導彈對準台灣還可怕。
要解此危局,一點也不難,但若負責其事者正是罪魁禍首,誰能從其魔掌之下,搶救台灣的未來?
台灣教育真正的禍源,從來就是既管設校、又管人數,還管學費,兼及教授薪酬、各校設系、各系課程、教授升降獎懲、教學方式等等無所不包的教育部。
但在此重重鐵幕之下,要救台灣教育與學子,只需兩招:第一,廣開大門,引進先進國家名校設立分校,依其原本優良素質辦學;第二,不要管什麼幾年幾百億,選定少數幾個辦學認真的技職學校,以德國技職體系為師,全力打造人人趨之若鶩的明星技職學校,扎扎實實訓練出人人攘臂爭奪的專業技術人才。
後者可能需要政府挪出些資源大力栽培,但所費不會太高。以如此戔戔之數,幡然扭轉家長與學子對技職教育的刻板印象,甚至人人以躋身其中為莫大榮耀,令其他學校追尋其後,一半的人才,不但得以保全,還能直上巔峰。
至於引進外國名校,完全不費吹灰之力。目前多少私校走到窮途末路,內政部甚至拿出變更地目點石成金的辦法引誘其退場。其實只要教育部網開一面,容許他們與外國名校合作,立可起死回生,成為萬千學子爭相就讀的標的;良性競爭一起,就成一盤活棋。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683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掌握理財力 投資更順利!更多理財課程詳見www.moneyedu.org.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