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跟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很「麻吉」 。(圖/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馬賽克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有廣大的粉絲,他問鼎諾貝爾文學獎,讓諾獎的光環格外引人注意。
理論上來說,村上春樹很適合諾貝爾。這位戰後出生的作家,跟以前的日本得獎者川端康成或大江健三郎很不一樣。他大膽的跟日本文學傳統說 bye-bye(他承認自己乎不看日本人寫的東西),熱情擁抱西方。
他的偶像不是日本任何一位作家,而是披頭四、傳奇歌后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以及兩個「費茲傑羅」:《大亨小傳》的作者F. Scott Fitzgerald、以及爵士天后Ella Jane Fitzgerald等西方人。
他幾乎就是一個「全盤西化」的日本人,包括他英語化的文字風格。而他經常觸及的主題:人在現代世界中的蒼涼、孤獨與疏離,這種感覺是很宇宙性的。所以,他的作品在外國很容易被接受。
當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大賣400萬冊時 ,閱讀村上春樹變成了一種時尚。他紅透了。接下來,他需要更上層樓。
村上其實不乏社會關懷/紀實性的作品。例如《發條鳥年代記》描述的是二戰時在中蘇邊境爆發、日本慘敗的諾門罕戰役,描寫東京沙林毒氣件的報導文學《地下鐵事件》系列、以及影射奧真理教的1Q84等 。他作品裡人文及社會關懷,也是夠的,不會少到讓諾貝爾獎臉面紅 。
對一 些蜚聲國際的「大咖」來說,角逐諾貝爾,得獎機會有時候比金馬獎還穩妥當。因為沒有限額的提名名單,所以只要你有大到讓評審委員無法漠視的國際文壇名聲, 或是委員會內有人挺你,你每年都是候選人。村上春樹兩者都有。接下來,就是耐心的等待。
因為,國際的高人氣有時候是兩面刃。固然,這種「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的確讓雅俗共賞如海明威與馬奎茲等獲得桂冠,但也有如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1904-1991)者 ,儘管被一些人尊為「當代(20世紀中葉)最偉大小說家」(代表作《權力與榮耀》), 但始終因為「通俗」這個揮之不去的標籤,讓他飲恨終生。
有人即認為村上的作品太通俗,難登諾貝爾獎殿堂(包括前輩大江健三郎)。這也是他之前數度跟諾獎無緣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他還是有人挺的,不然不會一再成熱門候選人。村上春樹能否得獎,其實往往是一場「獨賞」的評審委員,是否願意跟大眾「共賞」的角力賽 。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