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協議 台學者:不可定位為「統一前的安排」

2013年10月12日 14:33

中央社訊

兩岸和平論壇12日上午在討論「兩岸和平協議」的定位時,兩岸與會者各持己見,言詞交鋒迸出火花。台灣與會者紛紛認為,大陸方面不可將兩岸和平協議定位為「統一前的安排」。

第1屆兩岸和平論壇今天上午針對「兩岸和平架構」議題進行討論,全體與會者均參加。擔任引言人之一的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在會中發表「兩岸和平協議的基本內涵與落實路徑」論文,引起台灣與會者的質疑。

根據與會者轉述,朱衛東主張,兩岸和平協議的性質,是「兩岸尚未統一前」簽訂的敵對狀態結束協議,是以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為前提的「中國國內協議」,屬於國家統一前過渡時期的兩岸關係的安排。雖非統一協議,但「不排除統一的政治指向」。

朱衛東提到,兩岸簽訂和平協議須各有承諾。大陸須承諾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所有分歧;台灣則須承諾不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及台灣獨立。總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在和平協議中至關重要。

▼馬總統曾經表示,兩岸和平協議,不會為了簽而簽,一定是時機成熟了,且有公民投票支持才會去談。(圖/東森新聞)

擔任評論人之一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鄭端耀,對朱衛東的主張首先發難。他說,朱衛東的說法沒有正視政治現實,「好像中華民國不存在」。如果中華民國不存在,「那何必簽署和平協議」?中華民國是台灣的政治最大公約數,「拿掉中華民國,台灣就會崩解」。

鄭端耀說,和平協議是「協議」,不能像「綁約」,更不是「框架」,不是像雙方訂婚。兩岸這時應該「捐棄前嫌,重新出發,培養感情,攜手前行」。

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長劉國深隨後接著說,「一個中國」不要輕易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這是一般民眾的用詞及思維」,「身為學者,講話要注意場合,否則氣氛會搞僵。」

成功大學教授周志杰則表示,中華民國的確是台灣的政治最大公約數,台灣許多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了解,往往依附在中華民國上。如果大陸過於堅持,反而可能讓形勢落入相反的危險。

政大教授朱新民指出,朱衛東對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存在「目標性」與「指向性」,會讓協議成為「統一協議」,反而會造成未來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困難。因此,這項協議應該是兩岸「合作、深化、鞏固」的協議。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表示,兩岸都須面對客觀事實,如果大陸在坐下來商談前就設定一中架構,雙方「就很難談得下去」,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及「思想解放」的原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