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資訊/虛擬備份101招

2013年10月14日 17:52

作/詹姆士

在科技的世界裡,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改變。伺服器與資料中心已經因為虛擬化、雲端應用與行動應用而改變;甚至連網路也因為私有雲,以及軟體定義網路(SDN)而面臨劇烈變化。毫無意外地,備援與復原系統也必須順應這個趨勢。

資料不再只儲存在實體伺服器的外殼裡;現在資料無所不在,包括手機、平板電腦、旅行用筆電、甚至存在雲端平台。因此產生出更大的、更多元的應用組合,也意味著將出現更多變的可用性需求、備援頻率以及復原點和復原時間目標。

雖然改變不曾停歇,但有些傳統的備援方式仍然存在。試想有多少公司還在使用磁帶?在《2013 InformationWeek備援科技調查》中,有33%受訪者表示,他們仍然大量使用直接式磁帶備援系統。

另外有33%受訪者表示他們仍少量使用這種技術;而且還有55%表示他們還在使用磁碟到磁碟到磁帶(Diskto-disk-to-tape)備援,只是程度多寡不一。很顯然地,備援平台必須跟上時代了。

邁向虛擬化

一般而言,只管理一個備援與復原系統會比同時管理多個系統來的好。如果現在要在市場上找個新的備援產品,這個產品勢必要能廣泛支援各種hypervisor、作業系統以及郵件和資料庫伺服器等服務,以確保公司能夠建立一個集中、完整的復原設備,讓所有系統一目了然。

當然有些系統比較擅長支援某些特定的資源,所以IT人員應該詳細列出公司所使用的各種作業系統、hypervisor以及應用,好跟業者的相容性清單一一比對。

也由於有太多平台要支援,產品業者很難在每一項功能上都有出色表現。例如有些系統非常適合與Hyper-V共同使用,在VMware上表現也還不錯,但可能無法與Xen或Oracle發揮效果。

有些則剛好相反,有些系統會利用某家公司的虛擬化應用程式介面(API),透過虛擬主機來完成訪客資料備份,但他們卻無法用另一家業者的API來做同樣的事。

要備份虛擬機器之前,得先在每個虛擬機器中部署代理程式,或許你已經發現,這種方法有好處也有壞處。在好的方面,一線的備援產品業者都會提供代理程式,而且這些代理程式基本上均可提供備援實體伺服器所需的完整功能。

根據《InformationWeek》的調查顯示,使用虛擬機器代理程式是一般備援虛擬伺服器時最常見的方法,有48%受訪者使用這種方式。

但是從缺點來看,如果要在每個虛擬機器中安裝、管理代理程式,這勢必要耗費許多心力。

Howard Marks在備援科技報告中寫道:「透過代理程式備援會產生大量的網路流量,因為資料會透過虛擬機器的磁碟傳送,經過代理程式後才離開虛擬機器的LAN連結。

因為單一主機上的所有虛擬伺服器會一起共享這個主機的頻寬,因此要為新的虛擬機器備援可能會塞住網路連線,吃掉其它虛擬機器的資源。」

而另一個選擇,就是利用hypervisor的API所建立的備援軟體。有13%的受訪者是直接透過VMware的API進行備援,同時,也有22%受訪者使用hypervisor或儲存系統上的影像備份。

要留意的是,直接從hypervisor進行備援並不是傳統備援產品的強項。以hypervisor為基礎的備援產品中,最佳的產品在hypervisor革命的早期就已經進入市場,所以它們的發展穩定,把其它大公司遠拋在後。最常見的例子就是Veeam搭配VMware,以及vRanger和SEP Sesam的搭配,而SEP Sesam則是與Citrix Xen緊密結合。

也就是說,這些產品在hypervisor層次可以發揮良好功能,但若要支援Guest層次的特殊應用,仍會遇到許多限制。

因此,許多公司使用兩種以上的備援產品,希望結合像是Veeam這種較先進的虛擬化備援產品,以及傳統以代理程式為基礎的備援伺服器,用來處理一般應用、不間斷地保護資料。如果再加上第三層快照,或是以影像為基礎的備援,這可是會變得非常複雜。

幸好一個好的管理平台(例如Systems Center Operations Manager)可以結合這些報告,並建立完整的圖像;但是除非有絕對必要,有誰會想要花時間創造一個客製化的平台?而且,如果還要找出其中的錯誤,那要怎麼辦?當然企業可以回頭採用能通報錯誤的備援平台,不過前提是,IT人員必須非常精通於透過API自動化。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