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節錄自中國悄悄佔領全世界
圖/聯經出版提供
德黑蘭酷熱難耐、烏煙瘴氣。不過,令人氣結的塞車場面看起來倒是非常壯觀,至少提供了某種視覺趣味。時值黃昏,我們正行駛在所謂的埃斯法哈尼(Ashrafi Esfahani)「高速公路」上,這條道路貫穿德黑蘭南北,路上車流毫無喘息空間。
來往車輛拼命互相超車,我們的計程車司機鎮定自若地開著破舊的培坎車(Peykan,由英國授權在伊朗製造的汽車廠牌),難以殺出重圍。公路兩旁貼滿宣傳海報和手繪壁畫(畫面主角不是一九七九年的革命英雄,就是伊朗建國者柯梅尼),還有許多俏皮諷刺的標語和別出心裁的素描,標語和素描的內容,都在影射美國的帝國主義者及其以色列「走狗」。
最常出現的一句口號是:「打倒美國!」有幅素描畫了一面倒掛的美國星條旗,上頭的星星和紅條都被畫成了開花的炸彈和噴濺的血流。
這些標語和素描,簡潔生動地披露了美伊兩國長達三十年的敵對狀態。自從「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一九七九年伊朗爆發革命後,一群德黑蘭大學的學生衝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並挾持六十六名外交官和平民為人質,危機持續長達四十四天,從直到次年一月下旬才解除)爆發後,伊朗和美國的外交關係一直破裂到現在。其他西方國家也受美國影響,紛紛和伊朗劃清界線。
艾哈邁迪內賈德總統自二○○五年掌權以後,即甘冒大諱地展開核子發展計畫,直接挑釁國際社會,導致伊朗和西方劍拔弩張的情況變本加厲,結果讓中國享受了漁翁之利,在伊朗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西方貿易禁令致使伊朗遭到嚴重孤立後,中國外交官員不斷和伊朗宗教領袖交好,並協助中國打入這個號稱石油儲藏量居世界第四位(排在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加拿大之後)、天然氣儲藏量全球第二大(僅次於俄羅斯)的國家,成為伊朗經濟的操盤手。
「五年以前,這裡沒有半個中國人。」伊朗某大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名主管說,由此可見中國勢力侵入這個國家的速度有多快。數字會說話:十年前,中伊兩國貿易交流並不頻繁,現在中國已是伊朗最大貿易夥伴,每年創造大約三百六十億美元的貿易額——含正式貿易和轉口貿易(經杜拜轉入)金額。
西方對伊朗加緊制裁後,導致石油部門資金失血,於是伊朗也向蘇丹看齊,為中國敞開了大門。在美國施加壓力下,義大利埃尼集團(ENI,全名國家碳化氫公司)、美國道達爾集團(Total)、西班牙力豹仕集團(Repsol)、殼牌石油(Shell)、英國石油(BP),以及其他西方石油公司被迫終止伊朗業務,以免損及他們在美國市場的地位。
「美國人放話說:要站在伊朗還是我們這邊,所以我們不是選擇繼續留下來,就是因為擔心會犧牲公司在美國的商業利益而離開這裡。」一位消息人士說明。
西方石油公司面臨的困境,可拿西班牙力豹仕集團作例子,他們選擇向美國壓力低頭,逐步撤離伊朗,以保護該公司在墨西哥灣的經濟利益。
根據我們在德黑蘭聽到的傳言,力豹仕集團因撤出伊朗至少虧損了三億歐元的成本。於是,產油技術遠不如西方競爭者的幾家中國國營石油公司,就此順利打入伊朗石油業。
「中國人確實已在伊朗成為要角,但那只是因為他們來到一個沒有對手的競技場。」前文提到的西方公司主管指出。「西方實施制裁是中國能在伊朗異軍突起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這些制裁,西方就會利用他們的技術占領伊朗石油業。」法國的伊朗事務專家戴赫姆(Clement Therme)補充。因此,中國是靠手上的兩張萬用牌:政治關係和金錢勢力,彌補了技術上的缺憾。
「俄羅斯本可取代中國,因為他們有技術,可惜沒資本。」喬治亞理工學院國際關係教授兼美國政府顧問賈佛(John Garver)下了這個結論。伊朗商業、工業與礦業商會副會長法克希里,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為了取得現成的技術和資金,伊朗沒有太多選擇,中國無法輕易被取代。」
根據伊朗官方資料,擁有國家庇蔭和無窮資源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國國營石油公司,已經砸下四百億美元的資金,填補了西方企業在伊朗留下的空位。另外,二○一二年中期以後,中國已成伊朗石油最大採購國。
當時,美國和歐盟通過新一波制裁,造成伊朗原油出口量銳減。不過,這次的歐美制裁旨在遏阻伊朗的天然氣貿易,與聯合國的制裁毫無瓜葛,且遭到北京反對。
由於伊朗的天然氣外銷金額占GDP二七%,歐美的制裁反而讓伊朗政府大大鬆了口氣,完全把希望寄託在中國身上。後來伊朗取得了中國的大筆資金,得以繼續生產原油,成為中國最大石油供應國。然而,西方忽略了一個中國早已知道的事實:伊朗利用出售石油天然氣的收入發展核子武器。換句話說,中伊兩國貿易與伊朗核子計畫「有潛在關連」。
歐洲的石油公司在得知西方企業甫撤出伊朗,中國就迅速征服當地之後,忿忿不平地質疑:當各國正全力採取禁運措施之際,中國這幾家石油公司如何取得安全管道,有權進入伊朗能源部門?換句話說,當殼牌、道達爾、埃尼、力豹仕等西方企業被迫人去樓空之後,為什麼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中國企業可以自由輕鬆地一腳踏入伊朗油田?
答案當然是萬能的中國政府發揮了巨大影響力,即使在美國面前也不甘示弱。北京政府毫不遲疑地運用其政治勢力,讓中國企業免於遭受美國孤立伊朗措施的牽絆,這點也可以證明,中國在國際之間的影響力蒸蒸日上。
證據之一是: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在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發佈的一份外交電文提到,某位中國政府高官曾警告一名美國外交官,如果華府打算制裁駐伊朗的中石化公司,「是很嚴重的問題,本人無法想像此事對兩國關係可能造成的後果。」這份電文可證實北京已和華府劃清界線,等於是明明白白告訴美國:無論如何都不可以利用制裁行動對付中國大型石油公司。
因此,華府似乎已放棄施壓,以避免中國採取「無法想像的」報復行動,運用其特權制裁任何西方公司。中國政府出面干預此事,當然和北京十分重視中國能源安全有密切關係。
然而,這些事件產生了一個弔詭的結果:中石化和中石油取代西方公司,為伊朗供應了三○%的石油消費量。嚴格來說,這跟北京強調的能源安全根本扯不上關係。但由於美國的制裁導致伊朗的石油產能降低,伊朗反而得向外國供應商採購石油,因此中國隨時可進行這類交易。
「二○○二年以來,美國給予制裁的中國公司數量已減少。本世紀初,每年遭到制裁的中國公司有十五、六家,現在大約只剩三、四家,而且不包括大型石油公司。」賈佛以這些數字說明了北京對石油業的影響力,戴赫姆的結論是:「中國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有能力抗拒美國壓力。」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也承認一項事實:這個「世界金主」難以對付。這些現象會產生什麼後果?德黑蘭某歐洲石油公司的一位主管大膽推測:如果繼續維持現狀的話,未來「五年之內」,整個能源產業都會握在中國人手裡。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中國悄悄佔領全世界一書。(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