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台灣回收科技。(圖/翻攝自紐約時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近年來積極落實環保有成,就連《紐約時報》29日都大篇幅報導,我國這幾年回收科技「將垃圾變黃金」的成就。該報導指出,在政府資金協助與消費者意識抬頭下,這樣的商業模式讓台灣變得越來越乾淨。
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標題為《地狹台灣,回收科技蓬勃發展》的報導指出,台灣是全球家戶資源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環保署統計,家戶回收率約42%。工業廢棄物中,去年約有80%成功回收,達到約140萬噸。
報導首先介紹桃園環保科技園區一個興建中的廠房工程,該工程一旦完工,台灣最大的資源再生業者之一「佳龍科技」將可安全的儲存從廢棄電子產品中回收出來的黃金與其他貴重金屬。佳龍科技技術長丁國村受訪時透露,公司擁有製作9999純黃金的技術,還有許多相關庫存,並考慮跨足黃金領域,向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申請入會從事黃金交易。
報導指出,台灣發展出許多世界級科技大廠,例如華碩、宏碁及宏達電等,製造的電子產品遍及全球,因此科技垃圾在台灣深具價值,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秘書長陳偉聖說︰「拜電子企業之賜,資源回收再生產業蓬勃發展,這就是再生公司為何能從100間擴增超過2千家的原因。」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2012年,台灣資源回收產業營收達22億美元(約新台幣658億元),約,遠超過10年前僅有的新台幣249億元。
台灣歷經1980到90經濟起飛的繁華年代,當時塑膠、高科技產品產量暴增,街頭及垃圾場都散發著惡臭,大量的有毒廢棄物造成環境汙染;政府在1998年成立基金,鼓勵資源回收,目前生產商與進口商支付費用回收包括玻璃、塑料、紙張、輪胎、電池等在內的33種商品,而這筆費用讓台灣環保公司有了嶄新的發展與契機。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組長李守謙指出,政府每年補貼回收業者約台幣60億元,但業者補償周邊居民,加上公民教育才是政策成功的關鍵,對許多人而言,資源回收早已成了日常生活的習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