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GQ雜誌
媒體在時尚世界扮演了無上權威加推波助瀾的關鍵角色,以往被少數專業菁英所控制,讀者乖乖接受的模式在當下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一群坐在家中電腦前,可能是對穿搭有興趣的無業人士或是喜愛拍攝路人的素人攝影師所取代。Fashion blogger以更個人主觀、更接近真實世界、更分類分眾的呈現方式改變了媒體生態,每個人都可以是時尚權威,這是個眾聲喧嘩的時代。
很難想像在幾年前blog還只是一個新鮮的想法,一個在網路上寫日記的地方,因為被大家認為是部落客的一員,我不得不提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Julie & Julia》,女主角寫了一個blog,一開始根本沒人來看,然後終於有了第一篇留言,讓她欣喜若狂,一打開卻是她媽媽,然後不認識的留言愈數愈多,我看到那段時真的是觸動我心,她經歷的一切,有人來看嗎?誰來看啊?我的天哪!什麼時候開始?怎麼會有這麼多人來看?天哪!有人恨我?那些欣喜、悲傷、崩潰,還有隨之而來想都沒想過的一切,我懂,我都懂的。
不管主題是做菜,旅遊、生活瑣事、性經驗或者本篇的重點,時尚,blog的本意是一個肥皂箱,你站在上面就可以發表言論。出於某些不可解的原因,有些人一輩子也沒人注意,有些人卻能引起廣大迴響,得到世界性的矚目,然後一回神就發現,自己已經不站在肥皂箱上,有人在你面前擺了個講台,一盞燈光在你頭上,架好麥克風,等你清清喉嚨要說什麼了。
我想,如果我要為自己的blog下一個註解,那它該是一個時尚雜誌的反面。時尚雜誌對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單純的資訊,更棒的是時尚雜誌擁有的獨特角度,那樣的角度觀點和他們擁有的資源結合起來,可以創造出許多令人永生難忘的畫面和流行風潮,而做為時尚雜誌的反面,就該做時尚雜誌做不到的、不能做的、不願做的事,用不同的眼光看時尚,讓不同的人對時尚產生興趣,甚至是用不同的方法來玩時尚,從裡面獲得樂趣。
但時尚是一個最變化多端的東西,不管你怎麼翻滾飛躍,吸納所有想法的能力是時尚真正生生不息的原因,所以,我們可以看見街拍攝影blog如Tommy Ton或《The Sartorialist》控制並且扭轉了時尚的走向,但最後又被吸納進主流中,還有人記得以前看秀的編輯一身黑鴉鴉,完全公事公辦的態度嗎?現在已經是百花競豔、孔雀開屏的時代。從前沒人敢穿、不願意穿的大膽單品,服裝秀上設計師的奇想,都有人毫不畏懼地從頭到腳穿上街。甚至,你可以看到雜誌形容一樣單品是「下一季街拍blog的熱門物件」。從Prada的多彩拼接厚底鞋到Kenzo的虎頭T恤,Valentino的迷彩單品到Celine的色塊上衣,街拍blog影響了編輯的穿著方式,影響了我們的穿著方式,甚至,影響了設計師的思維。
到現在,很多時尚的blog已經變得很類似服裝雜誌了,Why You Mad或Dapper Lou完整介紹一個系列,選出幾件互相搭配的單品,完全是服裝編輯的工作。趨勢報導、潮流呈現,甚至各式各樣的商業合作,有時候實在很難讓人分辨他們是獨立經營的個人日記,還是完全就是個媒體,一個商業性很強的媒體。
個人穿搭blog是不可少的,也有眾多例子,但從前個人穿搭之所以好看,在於他們有限制的預算和有限制取得衣服的資源,因而更加貼近生活,更能從中得到啟發,但一旦穿搭部落客跨越過了一個「不再是路人」的門檻以後,衣服的確是愈來愈離奇精采,但卻喪失了原本的意義。著名的女裝穿搭blogger:Sea of Shoes被報導說她一開始就是準備想出名的,爸爸拿出數百萬資金讓她添購行頭、鞋子、包包來(非常專業地)自拍,接著廣告合作、代言、看秀、出席活動滾滾而來,投資已經回收獲利。我們當然不能說她有什麼不對,一樣的資金也許有人只是多買了幾百萬但用不上的東西,她可以把這些轉化成人氣,再轉化成實際收益,這是她的本事。
只是,我不禁要想,blog的能力就只限於此了嗎?就只在於吸引人氣,把人氣轉化成更實質的東西,還是它永遠該被視為表達自己獨特觀點的平台?因此我特別喜歡「What I Saw Today」,藝術性的筆觸畫出當天看到激發靈感的穿搭,呈現出一種獨特的世界觀。Blog是一個新的媒體,但我希望所有看的人,或寫的人,不管是不是有燈打在身上,不管前面是不是有精雕細琢的講台麥克風,永遠要記得:自己站的地方,是一只肥皂箱。
延伸閱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