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不足,台灣一個麻醉醫師,需周旋多間開刀房。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衛生福利部28日為機場國際醫療服務中心於台北、桃園、台中及高雄四個國際機場同步揭牌儀式,馬英九總統、行政院院長江宜樺、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文達皆出席外,期盼發展台灣醫療,吸引外國旅客。但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新加坡某家醫院看上台大、長庚等醫院的神經內科醫師,祭出千萬年薪向台灣人才招手,有資深醫師認為,若單靠發展國際醫療,又無適當配套規定,恐白白設置。
衛福部參考亞洲鄰近國家,如南韓、泰國的作法,採前店後廠概念,委託外貿協會於台北、桃園、台中及高雄4個國際機場設置「國際醫療服務中心」,一旦國際人士到機場入境大廳,便由服務中心協助銜接後續醫療服務;另第二階段國際健康產業園區部份,衛福部將積極與國內外專家共同規劃設立示範區,適度鬆綁特定法規,以吸引醫療、製藥、醫材、健康養生與健康資訊等產業共同進駐,形成群聚效應,共同研發創新並帶動產業發展。
但據《聯合晚報》報導,近年來新加坡醫院看上台灣外科醫師,開價年薪至少千萬,想到包括台大、長庚等一流醫學中心挖角,神經外科專家醫師挖角薪資更優,讓不少年輕醫師開始考慮。有些外科醫師還能以類似「打工」方式,在休診時,飛到大陸醫院開刀,或從旁指導當地醫師,因為時薪優渥,被醫師笑稱是台幣薪水乘以5倍,人才外流及醫師待遇仍是台灣醫療問題。
有資深醫師指出,健保實施後,也影響醫師待遇,除非示範區可以開放自費外科手術,否則人才外流問題很難解決。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司長李偉強表示,國際醫療服務中心扮演的是「聯絡點」角色,成為國外人士來台就醫時的諮詢據點。如果成功推廣台灣國際醫療,應該可以有助人才流失。
李偉強指出,其實有許多國外患者,看上台灣高水準的醫療人才及技術,如高雄長庚的肝臟移植及林口長庚的顱顏重建手術。此外衛福部設置機場國際醫療服務中心,希望能為台灣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帶來新面貌,確保國際醫療競爭優勢,也不會排擠到國人就醫的權利。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