糸川小行星內部結構複雜 疑碰撞合併而成

我們想讓你知道…「斯斯」有兩種。

▲剖析糸川小行星複雜的內部結構。(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天文學家利用新科技望遠鏡(NTT)觀測糸川小行星,首度取得直接證據證明這顆小行星有相當複雜的內部結構,小行星上不同處的密度也不同。這可能可提供這顆小行星形成的線索,從小行星內部來瞭解在太陽系初期天體互相撞擊時到底曾發生過什麼樣的事件;而這些知識或許又對瞭解行星形成有所助益。

外型像花生一樣的糸川小行星((25143) Itokawa)是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之一,日本太空船「隼(Hayabusa)」曾於2005年時近距離觀測並採集小行星表面岩石送回地球。(註:「糸」音意皆同於「絲」,而非「系」,要慎察)。

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洛里(Stephen Lowry)等人利用NTT於2001~2013年之間的亮度觀測資料,仔細測量糸川小行星的如何自轉,以便獲得精確的自轉週期以及自轉速率隨時間的變動情形。然後將所得資料與理論模擬和關於這顆小行星外型的認知等予以結合之後,試圖尋找這小行星如何向外散發輻射,以便剖析這顆小行星的內部結構。

▼日本宇宙探測器「隼鳥二號」準備登陸小行星1999JU3。(想像圖/取自日本新聞網)

小行星和其他小天體的自轉會受到陽光的影響,即所謂的雅可夫斯基效應(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 effec,YORP),小行星吸收來自太陽的輻射後,再從表面以熱的型式將能量向外散發、逸入太空的過程中,若小行星外型不規則,則自表面向外散熱時便不會各向均勻,從而產生一個微小但持續性的力矩,使小行星自轉速率改變。

洛里等人測量發現YORP效應使糸川小行星自轉速率緩緩加速,雖然改變量非常小,僅有每年增加0.045秒而已,但已經與預期的大不相同。此外,他們估算出的內部密度從1.75g/cm3到2.85g/cm3不等,且從密度分佈來看,這顆小行星花生狀外觀可區分成兩個主要部分,顯示糸川小行星內部結構非常複雜,洛里等人認為可能的解釋之一,是糸川小行星其實由一對小行星雙星在某種機緣下碰撞合併而成的結果。

這是天文學家們第一次有直接證據可以這樣確認小行星內部結構,突破向來只能透過表面性質來猜測小行星內部結構的研究方式,讓瞭解太陽系岩質天體性質的研究向前跨了一大步,或許對降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的工作也有幫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