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新疆吐魯番勝金店古墓群出土3100株麥稈,金黃的麥稈,新鮮如才被碾壓過,有的麥稈上還有完整的麥穗,也呈現金黃色。專家說,這批麥稈距今約2200年至2050年,也是迄今為止,世界考古史上數量最多、保存品質最好的小麥。
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1日對外指稱,該院與中國科學院達成協議,從吐魯番勝金店古墓群出土的3100株麥稈,已被送往中科院人文學院科技室與科技考古系研究人員手中,這些麥子將接受植物考古學研究,研究成果將年內出爐。
《中新社》引述吐魯番學研究院技術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說,上述麥稈出土於古墓群M9號墓葬,當時這些墓葬是用來當做墓棚。該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麥稈足有10公分厚,在麥稈下面是15公分到20公分厚的駱駝刺,下面才是完整的墓葬。
研究人員研判,這批麥子距今大約2200年至2050年,應為西漢時期或更早。金黃的小麥桿,新鮮如才被碾壓過,有的麥稈上還有完整的麥穗,也呈現金黃色。
▲考古人員正在清理麥稈。(圖/新疆網)
從目前研究來看,專家們得出初步結論,兩千多年前吐魯番地區的每株小麥平均麥粒達到10粒,現在的麥子每株麥粒為20粒至30粒。經過兩千年的發展,麥粒也才翻了一番,說明吐魯番當時的小麥種植栽培技術相對很先進了。
中科院人文學院科技室與科技考古系研究人員李晶靜指出,小麥大約是四千多年前傳播到新疆,但長久以來小麥的種植方式、加工方式在新疆如何進行,一直是個謎團。這次研究發現,至少在吐魯番地區,小麥的種植已經是「精耕細作」,當地古人已經定居,並且在遊牧之餘,開始花費長時間來打理麥田,也說明小麥在當時的吐魯番地區已得到大面積種植。
據報導,初步研究成果已讓專家們興奮不已,因為對麥稈的研究可以瞭解古代人類食物生產的起源與發展過程等。隨著研究的深入,麥稈所攜帶的古代資訊,或許會為西漢王朝在吐魯番盆地經營屯田找到實物證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