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型害羞的特點,是嚴重和持久的害羞和社交恐懼。(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見客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的這首《點絳唇》寥寥幾字就將少女的嬌羞描寫的出神入化。害羞其實是一種非常常見和普遍的現象,一般人群中90%以上的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有過害羞的經歷。據統計,有15%的人為氣質型害羞,氣質型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特點是嚴重和持久的害羞和社交恐懼。
美國大學心理系Katherine M. Jones近日發表了一篇關於害羞的文章,文章發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Psychology》(心理學)2014年3月刊上(點擊閱讀原文)。
害羞是對真實或想像中的社交的一種自我關注的焦慮,害羞的特點是由於害怕尷尬總是試圖避免社交,對自我價值的感覺消極、低自尊、焦慮以及偶爾抑鬱。有一系列的與兒童和成人害羞有關聯的特徵,包括生理水平(例如皮質醇水平、右額葉腦活動、心率)、認知/情感(如低自尊、焦慮、負面情緒)、行為(如行為抑制、驚跳反應、厭惡凝視、害怕演講)、社會心理(如社交焦慮症、物質使用障礙、飲食失調)。
幾十年來,人們致力於研究人類的害羞現象,研究人員使用了大量的術語描述和害羞類似的特徵,如社交沉默、社交孤立、社會退縮、社交焦慮、社交恐懼、內向、膽怯、低社交能力、社交障礙、社交戒心、行為抑制。然而,所有的這些條款都有著不同的起源、含義、關聯和結果,並不能明確定義人類害羞這一現象。
有研究指出,含羞有至少兩種類型:害怕的害羞和自覺的害羞,害怕的害羞從嬰兒6到12個月期間出現,表現為對陌生人的恐懼。自覺的害羞出現在3到4歲期間,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為尷尬、難為情等情緒。高害羞的孩子焦慮水平高,通常是孤僻的,消極情緒高,研究已經發現,這些孩子總是避免與他人同行,試圖逃離互動的遊戲。而低害羞的孩子外向、善於交際。相比之下,一些矛盾的高害羞水平孩子社交時更困難,他們試圖參與到遊戲中去,又要同時抑制自己的高度焦慮,這樣讓他們更加的焦慮,有專家指出,我們要避免給某個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
作者在文章中詳細分析了與氣質型害羞相關的行為、情緒、心理障礙等方面的問題。指出,早期的識別和適當的心理治療對於那些持久的、極端的害羞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和老師應該了解那些早期的警告信號,這樣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擺脫害羞,並討論了一些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法:
1) 社會技能訓練,包括參與語言或非語言行為的社交培訓,如建模、訓練、塑造、角色扮演、建設性的反饋、積極的強化互動。
2) 認知行為療法,旨在通過認知重建思想、暴露療法(形象和體內暴露)、技能培訓、放鬆訓練改變不適應的行為感覺。
3) 接納與承諾療法,在減少焦慮和抑鬱症狀中,接納與承諾療法也被證明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使用專注力、接受和行為技術來促進個人的認知和行為的變化。
4) 網路干預治療,由於害羞大大地影響了社交,網路的使用已成為最近治療害羞的一個重點干預措施。電腦和網路給害羞的人提供了另一種交流方式,可以減少面對面的互動帶來的焦慮,害羞的人通常更喜歡通過電腦進行交流。已經有人設計了一些線上的課程,包含關於悲傷的治療。
最後,作者指出,害羞是一個概念,與內向相關,但不相同,是心理學領域歷史悠久的一個領域。氣質型害羞與各種社會心理相關,包括行為和感情問題,以及嚴重的心理障礙。個人的極端害羞容易導致悲傷、飲食失調和物質使用障礙,我們應該早發現早治療。(新聞來源:科研出版社/爾灣閱讀)
原文連結: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44367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