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攝影/記者劉康彥
半年多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身旁,那個高大挺拔、眼睛瞇瞇的「專屬發言人」王閔生,突然從鎂光燈前消失。他開始站在台北市街頭,對著熙來攘往的車潮揮手,他更試著走進傳統市場,向攤商、群眾彎腰鞠躬,不管對方有沒有投票權,王閔生都會伸出雙手表達最誠摯的請託。他說,「我要讓別人知道,我叫王閔生,我是你的發言人。」
只有三個人的迷你團隊,為了拚過台北市大安、文山區市議員黨內初選,每個人都是多功能,王閔生自己能做的,就是「勤走基層」。從今年元旦以來,他周而復始地站路口揮手、掃市場,王閔生打趣地說,「跑到現在,我已經瘦了七公斤,我賺七萬了」,跑得如此勤勞,地方長輩索性建議他,乾脆在看板上加註「健人就是腳勤」的口號……
土生土長於台北景美,王閔生對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加上自認個性「雞婆」,毅然決定投入戰況激烈的市議員選舉。他說,「選市議員,不是為了以後的升官或權位,而是投入公共事務14年以來、看了太多,也有許多想法想要落實。」但是,憑什麼要市民支持一個新人?對於地方的觀察與認識夠深刻?在黨內進行電話初選的前一刻,透過專訪,讓你看見不一樣的王閔生,以下節錄精彩專訪內容:
ETtoday問(以下簡稱問):投入黨內市議員初選以來的心境轉折?
王閔生答(以下簡稱答):過去在中央黨部服務,累積不少輔選經驗,光是輔選就很辛苦,當了候選人之後,才明白候選人更辛苦,包括體力上的勞累與心理壓力。我心理壓力相對較大,畢竟在地方跑了半年,感受到基層的期待,那些在路口對我揮手回應的人,臉上都掛著興高采烈的表情。我在想,如果初選落敗,讓他們的期待轉而落空,我會有種辜負他們的感覺。所以,現在只要有人問起選情,我都這樣回答:「我會盡量努力,所有能做的我都做,只要能再多做的,我一定多做」。
問:曾擔任民進黨中央黨部發言人,對於選情有無加分?
答:雖然當過發言人,但如果不常在地方走動,基層還是不認識,多數人對我的印象大概停留在「替民進黨講話」,喊不出名字,所以我深深體會到,地方還是需要紮實的請託與走動。人家說,「見面三分情」,如果沒有見面,搞不好連這三分都沒有,何況,有知名度未必是支持度,知名度只是經營組織更好的助力,只有進入基層,才能了解想法,以及基層對政治人物的要求。我這次選舉的訴求就是「你的發言人」,「你」指的是基層群眾,當我打算為基層喉舌,當然要跟他們有密切的互動。
問:為什麼想投入市議員選舉、如何說服基層支持?
答:對基層而言,我雖然是新人,但其實算是「資深新人」。我投入公共事務14年,從最底層的助理做起,慢慢在黨中央歷任不同職務,包括青年部主任、民主學院副主任以及黨發言人,這一路走得很紮實,也參與許多政策制定。
經歷過這麼多歷練後,我認為,是時候回到基層做服務,加上我出身景美在地,在這裡念書、長大,會更有動力、目標與使命感為基層服務,讓新的力量、年輕不一樣的方式,為民進黨在地方深耕。民進黨就像一支球隊,不是打一次比賽就解散,球員的組成除了老將外,也應該有新兵,讓新的觀念與人才共同為地方努力、永續經營,至少當基層遇到問題時,隨時都可以找到民進黨的市議員解決。「但是,選市議員,絕對不是為了以後升官或權位,而是我投入公共事務14年以來、看了太多,也有許多想法想要落實。」
問:如何看待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的出線?
答:連勝文只當過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我認為,他對台北市政的觀察只是以「一般市民」角度出發,並不是把「市府西遷」就叫作開發,西區要再造,也看不見具體方向,台北市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規劃,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對連勝文最大質疑,就是有沒有作為國際級首都市長的視野與能力。
我反倒認為大安、文山才需要再造,他不要以為是傳統藍營票倉就不必多著墨,這裡的市容景觀面臨改造,連勝文住在帝寶,但他有能力在大安、文山區,複製一條等同仁愛路的林蔭大道嗎?
再者,我們常說他是「台灣太子黨」成員,其實「太子黨」不是負面名詞,只是當台灣太子黨複製中國太子黨,掌權後只為經營家族與個人利益,而非市民利益,當然就必須面臨譴責。尤其台北市是台灣首都,不能當作個人籌碼,更不能利用權位去交換不是屬於公眾利益的東西,這是我對他的質疑。
問:是否擔心綠營台北市長整合速度過慢,影響市議員選情?
答:不至於,畢竟不管最後誰出線,目前檯面上要選的前輩都各有行程,持續在活動,而且也都是很有知名度的政治人物。重點是整合過程有共識,大家心服口服,結果圓滿最重要。
問:前老闆、現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有沒有教過打選戰的方法?
答:他只給了我兩個字──「勤勞」,不過還是有提供一些小撇步啦,譬如有100個拜訪對象,大概跑到第2、30個,就應該回過頭拜訪一開始的對象,要在對方快忘記時加深印象,而非埋頭苦幹跑完近百個行程,才從頭拜訪,這樣反而效果會大打折扣。
問:如何看待蘇貞昌退選下屆民進黨黨主席?
答:替他感到不捨。我想,黨公職人員這兩年來很辛苦,必須不斷回應馬政府捅出的婁子,民進黨除了透過媒體向民眾表達立場外,社會面也需要動員。坦白講,蘇主席時期與公民團體的連結,反而比蔡前主席還要密切,但是我們應該認知到,政黨也是公民社會的一部份,不一定凡事都要當head(領導者),畢竟我們有「體制內」在領導的事情。
民眾對政治冷漠、對政黨失去信任,這是長期以來的問題,不是蘇貞昌造成的,公民力量會起來也有一定脈絡,檯面上的藍綠政治人物都有責任。蘇主席很念感情,不要小看創黨黨員對黨的使命與情感,不要覺得他只會算計、把黨當作權力載具。學運後的社會氛圍對民進黨的期待更高,當黨主席選舉開打,支持者各為其主,難免讓外界解讀民進黨「內鬥」,既然主席無法要求別人,只好要求自己,選擇退選。
他一直沒有公開說要連任,因為他也在思考,連任必須對黨要有好處。因此,為了避免學運後,社會各界對民進黨更失望,他才選擇退出,「退選既然是他的選擇,就一定是心甘情願」。不過我相信他的個性還是「衝衝衝」,凡是黨需要他出席的場合,他一定出席。
側記
文宣傳單上的王閔生兩頰飽滿,跟記者實際在興隆市場見到的本人對比,消瘦許多。他說,他已經連續四個月、從不間斷,大清早站在路口、緊接著掃市場,各種可以露臉的行程都參加,排滿行程只為了一件事,就是讓地方基層知道,「我叫王閔生」。
市場裡的婆婆媽媽、老闆、老闆娘早已對他相當熟悉,單單興隆市場就跑了十次,只見王閔生熟門熟路地對這頭喊學姐、對那頭喊學長,人人都是他學習、尊敬的前輩。有老闆娘說,「他跑得這麼勤勞,不認識也難,不支持更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