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心」的美感教育

圖、文 /張馨之

教育部(7日)宣布將推動五年42億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倡導美感向幼扎根、終生學習的目標。中央主管機關頒布政策無疑是社會風氣與產業的風向球,由上而下的美感教育推動,力道遠過於少數民間團體與經營著單點式的美學推廣。此舉令人感嘆︰終於呀。

無論台灣的教育政策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教育部提倡在文創產業、科技整合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以美感為核心,培養各行各業創新人才及具有品味的消費族群,的確勢在必行。

撇開過去美感教育是否失敗、美感問題在不在教育的質疑,我認為教育主管機關必須先審慎評估美感的量化盲點。所謂量化指標諸如讓全國學生在國中畢業前都能學會1樣樂器?參訪過國家級博物館?到國家戲劇院或兩廳院欣賞表演?

不得不承認的是,受過學校教育十多年的我們心知肚明,量化的評量最終往往導向為滿足指標而滿足指標︰學生被家長強押著練鋼琴而恨透音樂、參訪故宮博物院後要寫心得報告上google東抄西抄、被學校老師帶到國家劇院在座位上打瞌睡…。顯而易見的是,強加式的教育,往往使得學生接觸了這些東西卻沒有感覺。

回歸問題的本質︰學生會因教育而產生美感嗎?「美感」顧名思義為美的感覺,教育可視為觸動人類對美的感覺與感動的手段,無論在哪個求學階段、薪資有沒有到達40K的水平,若能回歸於人類對美感的渴求,如蔣勳所言︰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美感從何而來?美感源自於心。因此美感教育應是一種「心」的教育,也是一種對於感知力的養成。用「心」的生活可以感受到簡單的美,我們的感官則因為多一些感覺而豐富生活。美感不會因為加班連連而消失,而是在工作疲憊之際,仰望辦公室窗外的夕色,用幾秒幾分的時間深呼吸,直到那一抹光暈消失於天際。

--
張馨之,一九八六年生,台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以「人文藝術」為生涯發展職志,專長為藝術教育推廣、藝術品諮詢、藝術平台經營、藝文活動企畫、線上藝術市場開發。

碩士班時期進入帝圖科技文化公司,經歷新創公司的萌芽、執行、營運,從實習生晉升高階主管,帶領十五人團隊將帝圖科技文化公司旗下的網站「非池中藝術網」經營成台灣流量最大的藝術網站。曾任帝圖科技文化公司公關企畫經理、藝術總監,後接任藝術部總經理。現為獨立藝術工作者。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名家熱門新聞

愛劈腿?圖解6大「感情線」手相

夢到貓咪代表什麼意思呢?

7道超下飯的絞肉料理

不要讓報Paper成為沈重的負擔

小生:3招判斷男人對妳超有意思

太平洋桶眼魚頭部透明 像指揮挺

南韓誇張「姊寶」要姊姊檢查大便

良心與財富能否共存

超市火鍋肉片變出5道美味料理

星光奈奈:三招讓女人主動要你

六種對貓咪狗狗有益的食材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