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下面蓋一層約30釐米的黃土,上面鋪一層塑膠薄膜,有科研需求掀開,然後再覆蓋上。自從沉睡的地下被「喚醒」以來,甘肅劉家峽上億年恐龍「大腳印」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被保護著,但仍有一多半在「喊冷」,期待保護棚等溫暖設施。
劉家峽恐龍「大腳印」發現於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水庫北岸,由恐龍足印化石群、恐龍臥跡、尾部拖痕、糞跡等構成,在地質年代上多屬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4億年至1.2億年之間。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韓高培介紹,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自上世紀90年代陸續發現以來,已經揭開10個大小不同的區域,目前除1號、2號、4號、6號區域保留外,其他的都已經掩埋。其中,1號、2號、4號、6號區域共揭露面積2800平方米,已發現10類172組1831個足印。
近年來,專家在這裡陸續識別出翼龍和鳥腳類恐龍足印,認為該恐龍地質遺跡足印之大、類別和屬種之多、保存之清晰完好,為世界上所罕見,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地質遺跡保護和研究價值。
為保護、研究和展示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2001年這裡被甘肅省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10月揭碑開園,正式對外開放。近年來當地政府已投入資金800萬元,完成了1號保護棚、地質公園大門及標誌碑、辦公用房、地質遺跡研究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2010年以來,在國家支持下,總投資4000多萬元的甘肅恐龍博物館主體工程在當地已經完工。
「恐龍足印化石最怕的就是在風吹、日曬下,慢慢風化、開裂和變形,我們知道它們非常珍貴,但現有條件只能做到這一步。」韓高培介紹,目前發現的1831個恐龍足印,只有位於1號區域的400多個加蓋了保護棚,得到較好保護,限於地方經濟條件,其他位於2號、4號、6號區域的1400多個足印,只能用覆蓋黃土和塑膠薄膜的方式,進行最簡單的保護。而一些自然裸露在外的其它古生物、節肢動物和蟲跡化石,至今仍遭受著風吹日曬,風化比較嚴重。(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