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王浩威:學當原諒者 比當贏家更重要

作者/王浩威口述、單小懿整理



▲王浩威表示,反社會傾向的人,是因缺乏社會歸屬感,而想採取報復行為。 (攝影者.賴建宏)

犯下捷運隨機殺人案的鄭捷,在高中畢業紀念冊上留下這樣的話,教我印象深刻:「我沒有放火燒我家。」

從字面來看,他知道不可毀滅家人,良知尚可壓抑內心陰影;另一方面卻也點出他對家庭的愛恨情仇。如果不是經常閃過毀滅的念頭,怎會說出這句話?兩個衝突的念頭扣在一起,存在的念頭轉向外界,形成毀滅別人的想法。無差別殺人的心態,或者反社會的心理結構,就這麼形成。

從心理的社會結構來說,事件永遠不是單一。這次捷運殺人事件是冰山一角,在冰山底下看到的是什麼呢?

霸凌頻傳、媒體炫富
導致贏家通吃、輸家被唾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會舊價值隨著結構的瓦解而瓦解,但新的社會結構還在摸索,新的價值更沒有真正的建立。當我們社會的氛圍隨著社會結構的瓦解而鬆動了,充滿了不信任,這個社會就像是原始的叢林,是靠自己的力量生存的。取而代之的態度,便是「社會達爾文主義」。

簡單講,「社會達爾文主義」就是社會越來越弱肉強食,越來越是「贏家通吃」的遊戲規則。

這種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人類文明史上來說,其實是退步的。可悲的是,隨著媒體重複傳播,我們反而會越來越傾向相信權力、地位、財富等物質價值,並且認為掌握這些便等於占上風、成為贏家;至於那些「輸家」,不只是越來越不值得同情,甚至被唾棄。

而能真正足以聯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情感、愛、信任等價值觀漸趨式微,越來越不重要,甚至被認為是弱者或輸家才有的表現。

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裡,因為彼此不信任,每個人也就會變得更保護自己,好比這幾天防狼噴霧、電擊棒大暢銷,許多人在臉書上互相分享如何自我防身。弔詭的是,當社會更人人自危而自我保護時,同時也不知不覺的與他人更遙遠。

理解、接納、寬恕
用溫暖儀式憑弔受害者

保護自己,其實也在不知不覺間推開別人;沒能力保護自己的人,覺得自己被推離了這個世界。於是,在許多人覺得跟這個世界更疏離的同時,也有許多人被激起對這個社會的憤怒,也就是反社會傾向。

他們會覺得遭到社會排擠,缺乏社會歸屬感,而更想採取報復行為,造成「自保→排擠→暴力→進一步自保」的惡性循環。遺憾的是,即便是西方先進國家,面對這股惡性循環,目前仍然束手無策,因為背後的成因太過複雜。

雖然我們無力阻擋信任瓦解的惡性循環,但是我們可以減緩速度、降低影響。

是不是可以試著別用過於極端的字眼,好比殺人魔、狂魔,標籤化反社會性格的人?試著從人的角度來理解,他們受過傷害,他們病了,是一群生病的人。

是不是可以肯定更多的努力,包括接納與寬恕?東海大學新聞稿中表示,「每一個人,無論憂喜勝敗,都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28歲受害人解青雲的年輕遺孀陳女士選擇放下仇恨,希望3歲和2歲的子女永遠在樂觀和善良的環境中長大,而不是仇恨與悲傷。他們都是這時代偉大的勇者,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生命典範,而不是媒體經常報導的那些「成功者」。

是不是可以把捷運車廂裡的悲劇,轉化成一堂生命教育的課?我想起2011年挪威奧斯陸的槍擊事件過後三天,20萬民眾手持各色玫瑰在市區內遊行,紀念死難者,試著用善良與愛消弭血腥暴力。

【 更多報導 】

別讓孩子記恨你一輩子:不管多丟臉,都要和他站同一邊

蔡康永:每次一開口,我都把「我」這個字吞回去

超弱!只要頭腦清楚的人就能輕易破解的「廢死」論述

千萬別動不動就問老外「吃飽了沒?」

手是人體縮影:性能力好不好,看無名指就知道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