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非漲不可?高教工會揭露:多數大學每年都有盈餘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繼政大3月時率先宣布調漲學雜費後,近來清大、台師大、東海、實踐大學等學校,也預計加收研修生雜費、研究生學雜費,等於變相調漲學費,此舉引起校內學生與公民團體反彈,造成師生對立;對此,高教工會呼籲,應該將矛頭指向政府、校方與財團資方,而非教師或學生。

▲學生不是提款機!「實踐學生拒絕調漲學雜費」記者會。(圖/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臉書

「別再為調漲學費找藉口了!」高教工會嚴正地向各大學校方表示,要使台灣教育品質提升,不但要保障、提升受雇者的薪資,也要降低學生對經濟的負擔,才能使他們專心於課業,而非畢業後負債累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教工會要求各校撤回學雜費調漲的提案,若經費有困難應該將矛頭指向政府、校方與財團資方,應課徵資本利得稅來擴大教育資源,有效解決經費困難的問題,而不是讓每年教育經費緊縮;而根據各大學經會計師查核的財務報表已指出,其實台灣多數大學每年收支餘絀都有盈餘,根本不需要在學生學雜費或教職員勞動條件的改惡二選一。

《反對學費調漲,拒絕師生對立,矛頭指向政府與財團──給全國大學師生的一封公開信》全文如下:

繼政大校方在近年三月率先宣布學雜費調漲方案後,近來其他各公私立大學間也掀起了一波擬調漲學雜費的聲浪,目前除政大將全面調漲大學部及研究所的學雜費外,其餘如清大、台師大、東海、實踐大學等,則是預計以加收研修生雜費或研究生學雜費的方式,來變相進行學雜費的調漲。

總括各校調漲的理由,不外乎表示「學校經營不敷成本」、「為提升教學品質不得不為」、聲稱漲學費是因為「得調漲兼任教師鐘點費」,或是「不漲延畢生學雜費,對沒有延畢的學生『不公平』」,以及不斷強調學校的節流舉措,如「已縮減教職員福利」為由,來合理化調漲的正當性和分化教師和學生間的團結。

在此,高教工會必須嚴正地向各大學校方表示,這些理由並站不住腳。別再為調漲學費找藉口,更切莫將調漲學雜費與改善教職員勞動條件相對立,捏造教師與學生間的虛假衝突關係!我們很清楚,要使大學的教育品質提升,不但需要保障和提升高教受雇者的勞動條件下,也需要降低學生的經濟負擔、使其能專心於學業,才有可能達成,兩者缺一不可。

高等教育基於它的公共服務性質,政府本應當挹注足夠的公共資源,確保高等教育的品質,並使個人對於教育費用的負擔得以降至最低;而非讓高等教育的辦學成本高度地仰賴於學生個人的學雜費,任經濟因素成為入學的門檻,或是畢業後的負債。

若有經費困難,該要把矛頭指向政府、校方與財團資方,而非教師或學生。訴求課徵資本利得稅、擴大公共高教預算,才能有效解決高教經費困境。捨此之道,繼續讓每生教育經費預算逐年緊縮、生師比年年惡化,使得教育日趨私有化、商品化的情況,絕非台灣高等教育的出路。

我們呼籲各校應立即撤回學雜費調漲的提案,教育部在學費政策上應在教育公共性的原則底下,正視教育教育資源不足及公私立大學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而非以「常態性調整學費」、「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教育創新」、「國立大學自主治理」等設法讓學費自由化的方案,來去除自身對於公共資源挹注的責任,消解教育的公共性。

師生要團結,反對將學雜費與教師勞動條件掛勾對立!

目前政治大學與實踐大學校方在推動學雜費調漲時,都牽扯了教職員勞動條件為理由。政大校方表示,為了要因應今年八月份起「兼任教師鐘點費的調漲」,人事成本增加,所以不得不調漲學費。

實踐校方則反過來,以101學年度至今已持續改惡校內受雇者勞動條件,所以有調漲學雜費的正當性。實踐校方向學生做出的簡報中,甚至聲稱已做出「降低新進約僱人員薪資待遇、停發資深教師職員工獎金、教職員加班一律補休,減列加班費、教職員工外出洽公不得報支計程車資、優勸退資深講師及職員」等「節流」措施,以佐證得要「開源」漲學費的必要!?

對於這兩種將教職員勞動條件與調漲學費相牽連的說詞,我們都要予以譴責!我們很清楚,佯稱為改善教職員待遇來提高學費,不過是讓學生得更忙於打工,並無提升教育品質的實效;相對地,若聲稱因學雜費未漲,所以得讓教職員待遇倒退,結果使教師得花心思於額外兼課、超鐘點,同樣也無助於教育品質

這種要在師生之間相互取捨的分化說詞,其實掩蓋了學校財務是否真有拮据、以及經費缺口該誰負擔的根本問題。

透過檢視政大校方的說詞,我們必須指出:兼任教師鐘點費已有21年未漲,如今調整16%,不過是歷年物價調幅(33.58%)或大學專任教師(軍公教人員)薪資調幅(30.40%)的一半而已,而計算政大兼任教師的調整後所需新增的花費開支,也才不過增加校方約400萬元左右。在政大校方得以任意挪用校務基金代墊2000萬來興建遭監察委員痛批無人使用、無關「教學品質」的「蚊子電梯」,這怎麼構成調漲學費的理由?

而實踐大學校方在每年收支仍有盈餘9000多萬的情況底下,還惡意壓低校內受雇者勞動條件,謊稱非得漲學費不可。

很明顯,出路不該在學生學雜費或教職員勞動條件的改惡二選一遊戲。各大學經會計師查核的財務報表已指出:台灣絕大多數的大學,每年的收支餘絀都有盈餘!根本沒有調漲學費,要學生買單,或降低勞動條件,要教職員吃苦的必要!

面對教育私有化,課徵資本稅來擴大教育資源!

學校的分化論述不只在師生之間,也在一般生/延畢生之間、大學部/研究生之間、或本籍生/外籍生(陸生)之間。

在此波調漲聲浪中,先是政大帶頭喊漲,隨後不分公私立,清大、台師大、東海、實踐、竹教大也以不同的調漲方式,比如以加收延畢生雜費(清大、台師大、東海)或調漲研究生學雜費(實踐)來跟進,並搭配了「這樣才對『一般學生』公平」的論述。但這並不合乎事實。若真為「公平」,漲延畢生學費的同時,應當降一般生學費,使「總體學費不變」才是,豈有以公平為由,乘機增加總體學費的道理?

由此我們可見一個簡單的邏輯即是:不分公私立,只要有學校調漲,則勢必會帶來其他學校的跟進,只要延畢生和研究生的學雜費調漲,那麼勢必也會使得一般生和大學生成為下一波調漲的對象。先漲某個群體,不是為了「公平」,不過是尋求普遍調漲的切入點。

長久如此,不分公私立,大學是越來越仰賴於學生的學雜費在辦學。背後原因在於,教育部在教育經費補助的逐年緊縮,以及它在學雜費政策所採取的放任態度下,所造成的「教育私有化」趨勢。它使得教育費用的個人負擔比例和它的剝削性日益地加重,它背後關係到的更是整個社會的勞動成果是更加為資本家所佔有。

相對於這一趨勢,我們主張「教育公共化」的邏輯:透過向最終使用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勞動力而獲取利潤的資本家課稅,來擴大公共教育資源的支出,使學雜費的個人負擔降至最低,甚至是免費的情況底下,如此才得以使高等教育符合社會的分配正義及教育的公共性。

台灣高教要往哪個方向走?學費政策,正是它的試金石!

全國的師生們,團結起來!共同反對壓迫師生的教育私有化政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