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放生意外被鉤上岸的海鳥。(圖/ 漁業署)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漁業署12日呼籲大型漁船落實保育措施,達到「捕魚不捕鳥」,遠洋漁船在高緯度海域作業,投遞延繩釣漁網時,海鳥信天翁為了吃魚餌,常誤觸「陷阱」,被吊鉤一起釣起,估計一年「混貨」約20幾萬隻,其中包含像是信天翁等快要絕種的鳥類。
農委會漁業署12日上午舉辦「公布臺灣海鳥國家行動計畫」記者會,呼籲大型漁船落實保育措施,符合聯合國農糧組織(FAO)通過的海鳥保育計畫,讓300、400艘大型漁船落實保育措施,達到捕魚不補鳥。現場還首度展示翼展達315 公分的漂泊信天翁實體標本,就是因為誤觸陷阱而成為網下亡魂,國際普遍認為這種漁網造成海鳥大量死亡,甚至讓22種信天翁中有17種已經瀕危。
▲翼展達315 公分的漂泊信天翁實體標本。(圖/ 漁業署)
漁業署表示,臺灣是全球主要鮪延繩釣漁業國,擁有千餘艘大、小型延繩釣船在三大洋作業。由於延繩釣漁船在高緯度海域作業時,有可能意外捕獲信天翁等海鳥,為減少此類情形發生,聯合國糧農組織於1999年通過「避免延繩釣漁業混獲海鳥國際行動計畫」,要求相關國家訂定國家行動計畫,採取措施以降低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
漁業署表示,2006年曾經公告「減少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之國家行動計畫」,並於2014年更新我國國家行動計畫,近年來要再加強執行「3選2」措施,包括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及夜間投餌等忌避措施,以善盡保育海鳥的責任。
參與政府計畫的海洋大學副教授黃向文在記者會上說,國際自1990年起關心漁船混獲海鳥問題,澳洲專家估計1991年最大漁業國日本混獲海鳥高達22萬隻。
黃向文表示,目前的數據是,台灣在印度洋2004年混獲海鳥700隻,2007年300隻;太平洋是2004年混獲海鳥4000隻,2007年1500隻。另含台灣在內的7國在大西洋混獲的海鳥,2004年3800隻,2007年3400隻。總合計算,2004年混獲近8500隻,2007年降為5200隻。
漁業署最後強調,漁業產業要永續經營,不能只是關心漁業資源能否永續利用,也必需兼顧海洋生態環境及海洋生物多樣性能否妥善保育與維護,捕魚不捕鳥,讓所有的生物共享海洋生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