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下一個世界糧倉

在衣索比亞容易發生饑荒的高地上,這家人利用手製工具和獸力收成小麥。教育已讓小農變得更有效率,但他們的小麥產量仍比全球平均值低了三分之一。衣索比亞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民營養不良,政府希望引進工業化農場以填補糧食缺口。

撰文:小喬爾‧伯恩 Joel K. Bourne, Jr.
攝影: 羅賓‧哈蒙德 Robin Hammond


巨大的曳引機就這麼突然出現在她面前。它先是剷倒她的香蕉樹。接著是玉米。然後是豆子、番薯和木薯。在塵土飛揚的短短幾分鐘後,這塊靠近莫三比克賽賽市、多年來養活弗蘿拉.奇瑞梅和她五個孩子的半公頃土地,就被一家中國企業吞噬了。這家企業正在打造一片2萬公頃的農場,綠褐相間、呈棋盤狀的農地涵蓋了林波波河三角洲的一大片土地。


「根本沒人告訴我,」45歲的奇瑞梅說,音量隨著怒意而逐漸升高。「有一天我就看到那台曳引機出現在我田裡,剷掉了所有東西。那些失去『馬查姆巴』(莫三比克語的『家傳土地』之意)的人,沒有一個拿到賠償!」當地公民社會團體表示,萬寶非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奪走了上千人的土地和生計,而且是在莫三比克政府的允許之下。這個政府長久以來為了巨額投資而罔顧當地農民的土地權。那些好不容易在大農場謀得一職的人則每週工作七天,沒有加班費。萬寶公司發言人否認這樣的指控,強調他們做的是訓練當地農民種植稻米。

在索馬利蘭的柏柏拉港,綿羊和山羊被趕上一艘駛往沙烏地阿拉伯的船。柏柏拉從公元2世紀以來就一直是阿拉伯貿易商人的重要港口。沙烏地阿拉伯80_的糧食都靠進口,未來十年的肉類消費量預計還會升高,這對索馬利蘭的游牧人來說是好消息。


奇瑞梅的處境並不罕見。她只是被全球農業最重大的趨勢席捲的個人之一。這個出人意料的趨勢就是要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也是有史以來地球上最飢餓的地方之一,轉變為能供應全世界的主要新糧倉。自從玉米、大豆、小麥和稻米價格在2007年幾乎漲到歷史新高後,全球就掀起了一股土地熱,企業投資者渴望在那些地價便宜、政府好說話、財產權又往往被忽視的國家承租或購買土地。大部分的土地交易都發生在非洲,全世界也只有非洲和其他少數地區仍擁有數百萬公頃的休耕地和充足的灌溉水源。非洲也存在著世界最大的「產量差距」:雖然美國、中國和歐元區國家的玉米、小麥以及稻農可在每公頃農地上生產大約6公噸的穀物,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農人卻平均只能生產1公噸,差不多相當於凱撒統治時期的羅馬農人在豐年時的小麥收穫量。儘管數度嘗試,綠色革命所推展的肥料、灌溉系統和高產量種子(在1960年至2000年間讓全球穀物產量翻了一倍以上)卻一直未能在非洲開花結果,這要歸因於基礎建設匱乏、市場有限、政府治國無方,以及導致人民自相殘殺、摧毀了這塊後殖民大陸的內戰紛擾。


如今,許多上面提到的障礙正一一消失。過去十年來,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經濟每年穩定成長大約5%,超越美國與歐盟的經濟成長率。國債逐漸減少,能和平進行的選舉也愈來愈多。現在撒哈拉以南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非洲人民擁有手機,並用來操作行動銀行、經營小生意,或匯款給住在農村的親戚。經過幾乎毫無資金投注的25年後,非洲農業終於開始獲得世界銀行與援助國投資。


【本文完整內容請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7月號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