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陳冠榮們」!

2014年08月10日 00:01

曾尹儷

看到高雄氣爆受害家屬前里長陳進發的兒子,也是自救會會長的陳冠榮對外表示,因考量因對榮化假扣押可能會對榮化五千多名員工的工作生活造成影響,決定要撤銷對榮化的假扣押,呼籲能以真正可以確實解決問題,及盡快幫助受害戶,才是有意義的做法。在看了這麼多天昧著良心說謊話的口水戰中,終於看到人性的善良面,而且是從受害家屬,一個這麼年輕的人身上看到這樣偉大的胸襟及智慧,不僅萬分感佩,也替到目前為止還在為維護政治利益,記敘狡辯硬ㄠ毫不反省的那些「人們」感到羞恥。這個社會國家要進步,就需要有更多的「陳冠榮們」,而不是這些沒有道德羞恥心一味說謊的所謂「人們」。

雖然這次的悲劇讓人痛心萬分,但終於也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明面。很欣慰看到我們的年輕世代,終於有像陳冠榮這樣有著寬宏的胸襟,以及理性的智慧的年輕人挺身而出,也頓時對高雄人及我們的社會信心重燃,相信如果我們有更多「陳冠榮們」,相信高雄災區可以盡快重建,也可以從這次的事件中浴火重生,脫胎換骨。

比起陳冠榮,除了肇事的李長榮公司外,所有跟造成這件悲劇有關的公務人員,卻還有一些「人們」繼續在強詞奪理,有些還態度冷淡,還不知虛心認錯,不願面對事實勇於負責,請問人性的基本善良面、倫理道德,到底都到哪裡去了?對照陳冠榮,這些說謊卸責的大人們能不感到慚愧嗎?這次人禍造成的的災難,豈是一句「橫向溝通不良」可以交代的?豈是幾個高官辭職就可以弭補的?陳菊市長,您身為市長只知道指責處罰李長榮來掩飾自己的疏忽的同時,您有沒有像陳冠榮一樣,也會想到也是高雄市的市民,榮化的員工嗎?

但這次高雄市政府,從一開始就以「不知道」、「毫不知情」等說詞來推卸所有責任,殊不知「不知道」就是失職的鐵證,但高雄市政府竟天真的想用「不知道」就以為可以沒有責任,可以全身而退。一般車禍都要釐清雙方過錯以分擔責任,更何況如此重大的氣爆事件,怎麼會是一句「不知道」就以為可以沒事。榮化在這次事件,當然要負起疏於維護的責任,但地方政府難道都沒有管理督導的責任嗎?難道又是遠在台北的中央應該來直接監督嗎?

如果事件發生在地方,跟地方政府都沒有關係,請問設置地方政府的作用到底是甚麼?中央政府每年撥給高雄市政府這麼多的建設社會經費,讓陳菊市長有了那麼多借花獻佛的政績可以來吹噓,有功時請問有聽到陳菊市長感謝中央跟高雄人站在一起嗎?但一旦出事,就利用永遠不擅言詞,辭不達意的中央政府的弱點,不僅全力推過給中央,還要強迫中央快速買單所有的損失,只要稍有不順我意,就呼天喊地指責中央不跟高雄人站在一起了。殊不知所以經費都是大家的納稅錢,政府能不謹慎管理善用嗎?

▼曹啟鴻、陳菊與童同樂,李謀偉出錢出力。(圖/翻攝自網路)

更何況最後可以拿出經費先解圍的還是中央。高雄市已負債累累,但遺憾的是伸手求援的高雄市政府,裡子面子永遠全要,姿態永遠高高在上,有錯永遠都是中央的錯。試問這兩天看到災民淹水的苦狀,高市府的作為在哪裡呢?難道當地的排水救災不是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務嗎?難道還要再去怪中央又沒給錢買抽水機嗎?如果地方政府甚麼都不做也都不能做,就只會拿中央的錢當個風光的公關公司,只會做秀搶風頭爭功勞,拿中央的錢累積自己的政治資源,那建議乾脆就廢掉地方政府,中央就直接就設高雄部,直管高雄市就可以了。

這就好像分公司出事造成傷害,責任要全怪總公司當初幹嘛設立分公司嗎?幹嘛批准分公司提出申請的事項嗎?還有請了分公司的總經理全權管理分公司,出事了卻說不知道就推卸責任,還理直氣壯、高姿態的要總公司無條件拿錢來補救,不馬上給錢就是高喊總公司不管公分司員工死活,藐視分公司的人權等的控訴。天底下有這麼好做的分公司主管嗎?

還有,也請陳菊市長不要再以民粹式的語言,來挑撥「高雄人」的自尊心情結,來掩飾自己及團隊的過錯了,這種動輒就用欺負高雄人的說詞,實在是夠了。有這樣老是要利用高雄人的善良的市長,才真的是讓高雄人「情何以堪」。另外,也請一些熱心的媒體名嘴,也不用再跟著陳市長起鬨,假意為我們高雄人抱不平,如果真同情高雄人,請問可以把高雄石化廠都遷到這些抱不平的名嘴家的隔壁,好嗎?請陳菊市長還有這些熱心的名嘴們,學學陳冠榮吧!反省你們的不如。

看到陳冠榮的表現,讓我們重新看到仁愛、樂觀、互信、及大我精神。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陳冠榮們」,我們的倫理道德、社會秩序才有重整的希望,我們的人文生活品質才會提升的機會,我們期待像陳冠榮的人也都能挺身而出,讓我們的社會能有更多正面能量、力量,我們就能從艱困中盡快站起來,向前邁進。在此也再次對這次的罹難者,尤其是因公殉職的救災英雄們,表達最深的敬意及悼念,也祝福受災戶及受害者家屬們,能早日從驚嚇及傷痛中找回往日生活的平靜。

●作者曾尹儷,高雄市民,美國巴爾的摩大學公共管理博士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