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補助弱勢人工生殖 婦團:不是生不出而是養不起

記者賴于榛/台北報導

衛福部上個月宣布明年起用菸捐的錢補助人工生殖,首波將以中、低收入戶為補助對象,「實支實補」金額上限是10萬元。不過4日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台灣人「不是生不出而是養不起」,尤其現在油電雙漲,質疑這小小的補助能讓經濟弱勢賭上未來的生活?最後根本是只會補助到財政好的家庭。
婦團4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批評衛福部的人工生殖補助政策。(圖/記者賴于榛攝)
▲婦團4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批評衛福部的人工生殖補助政策。(圖/記者賴于榛攝)

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透過人工生殖出生的嬰兒,從民國87年的2317位,到101年時已增為5825位,佔當年度的出生數比率2.5%,成長近3倍。衛福部長邱文達則是上個月宣布,明年起推出3階段的人工生殖補助,首波以經濟弱勢夫妻為補助對象,「實支實補」金額上限是10萬元;第二階段105年,則是規劃年平均所得約77萬元的不孕夫妻,可以領取補助3.8萬元;第三階段106年,補助擴大到年平均所得約142萬以下的夫妻檔,一樣擬補助3.8萬元。

婦團今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黃淑英表示,台灣目前的人工生殖成功率約27%,也就是一對不孕夫妻平均要經過3、4次療程才會有1個小孩,超過7成的經費補助幾乎是在補助「失敗的人工生殖」;而且衛福部估算此補助3年後能夠增加4千個孩子,平均每增加1個孩子要花政府23.5萬元,質疑在政府財政拮据時,這政策是否恰當。
衛福部長邱文達27日宣布,明年起推出3階段的人工生殖補助。(圖/本報資料照)
▲衛福部長邱文達上月宣布,明年起推出3階段的人工生殖補助。(圖/本報資料照)

黃淑英接著說,弱勢家庭根本無力生養,「不是生不出而是養不起」,申請補助的一定是少數,導致最後會去申請補助得,將都是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家庭,「最後還是財政逆分配,補助到財政好的家庭。」另外,人工生殖容易育出多胞胎,生養對中低收入戶肯定是一筆負擔,「生的補助要有養的配套」,黃淑英批,評衛福部真的有考慮到除了生以外的問題嗎?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則認為,台灣不孕問題不一定都是生理性的不孕,有可能是工時太長,例如台灣平均工時是全球第3長,幾乎每個人每周都有加班,勞工缺乏與家人互動時間,「會有頻繁的性生活嗎?」更擔心衛福部的政策導致「懷孕醫療化」,讓不孕夫妻會跳過其他的改善途徑,直接施行人工生殖。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也說,人工生殖單次有2萬到5萬的差別,等於中低收入戶需要花2個月到6個月的生活費來完成第一次的療程才能申請補助,加上衛福部目前,只補助一次最低階的超音波費用,與國際認知的3次也有落差,呼籲衛福部增加孕婦免費超音波檢查次數到3次,僅需2.6億元,就能保障約20萬個新生兒更健康,讓新生兒生得健康、養得好更重要,「孕、生、養、教才是可以提高人口紅利的方法,希望國健署不要只是販賣希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