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好房/莫拉克風災五周年 日光小林舞動生命奇蹟

【撰文/劉康平 攝影/張聖奕 部分圖片提供/日光小林】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奪走高雄市甲仙區的小林村。5年來,災民們有家了。採訪那天,山裡雖是豔陽天,一起了風,就下起雨;在日光小林社區,望著大自然的溫柔與無情,但生命的種子繼續發芽,舞動重生後的奇蹟。

上午九點多,高雄市甲仙山區的蟬鳴震耳欲聾,楠梓仙溪靜靜的流過小林村遺址,站在小林村紀念公園,望著一百八十一株山櫻,每一顆樹旁配有一戶門牌號碼,記錄他們從前的家園。園區內的「苦路」列著四百多位罹難者的姓名,親友們忘不了這一天,獻花悼念。

永久屋考量村民習性

經過五年重建,小林村永久屋分布在甲仙區的五里埔、杉林區的日光小林和小愛小林三處。八月,我們來到了日光小林社區,這一區的永久屋於兩年前落成,讓居民入住,是三處永久屋中最晚興建的。

兩層樓的洋房,屋簷分為歐式風格與休閒風,牆面也有四種顏色可以挑選,此外,居民還參與了格局規畫。在小林村長大的三十四歲王民亮(阿亮)說:「小時候的家,前面有個廣場、菜圃與灌溉水道,家人會從溝渠內取水澆菜,我們會在水溝裡玩水。搬到永久屋後,居民們也希望有地方可以種花草、種菜。」

日光小林永久屋依照居民的心願,每一戶都有許多窗戶增加室內採光,前庭有花圃,後院有菜園,有的人家種芋頭、有的則種香蕉。我們拜訪其中一戶,五十五歲的葉春妮和女兒、女婿及三位活潑可愛的兒孫,住在這兩層樓約二十八坪的永久屋裡。屋裡的喧鬧、溫暖的笑聲,讓家有了生命力。

村民堅韌的生命力,如同當年日本善心人士捐贈向日葵種子,象徵迎向朝陽的勇氣,在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因此,才有了「日光小林」名稱的由來。走進活動中心二樓,這裡是日光手作坊暫時棲身之所。有一對水汪汪的大眼與長睫毛的劉銀好,看不出已年過花甲,還當了阿嬤。她熟稔的取出桶子裡已醃製好的梅子,一顆顆將果肉取出。忙碌的時候,一天要和社區媽媽們剝個五桶醃梅,直到手指紅腫。剝好的果肉香味四溢,搗碎後製成老梅餅,這是日光小林的招牌商品,每到中秋節,便成為民眾購買月餅禮盒的最佳選擇。

五年前的一夜惡水沖走了家園,沖散了家人。天災殘忍的剝奪了小林村民共同的生活記憶,讓他們頓時失去了對人生的價值。阿亮當時從台北請調到高雄工作,做沒幾天還是辭職趕回故鄉小林村。這些年,阿亮透過產業扶植,教會村民謀生的方式。於是日光小林有了老梅餅、果醬、手工皂等在地產品,除了展場展售,也可上網訂購。

透過舞蹈療癒創傷

但是,這樣並不夠,村民們似乎少了點什麼,看不見像向日葵的正面能量,「這五年來,大家都以為硬體、永久屋蓋好就好了,但是在我們的心裡,其實還沒有重建完成!」一直為小林產業找尋方向的阿亮,發現村民們工作時雖然聚在一起,但下班後各自回家,關在家裡的時刻,其實是茫然的。有一天,阿亮參加一場原住民博覽會,發現原住民擁有自己的舞蹈,大家一起跳舞的畫面很歡樂,於是靈機一動,找來村民組成大滿舞團。「當初只是希望村民能聚在一起開開心心跳舞,就請老師教學,那時不是跳自己的舞,而是阿美族的舞。因為是為了表演而成軍,演出結束後就解散了。」

不過,在另一次機緣下,阿亮得知好友承辦一場宗教團體祈福大會,他毛遂自薦,希望能在會場上表演。獲得這難得的機會後,阿亮重新思索舞團的價值,要把小林村西拉雅族大武壠社群的特色與生活樣貌,融入舞蹈中。

「以前小林村每年都有固定祭典,像農曆九月十五的小林夜祭。當年熟悉祭典的長輩們,多數都在風災時離開了。我們這些年輕人回來之後,向長輩們記錄屬於自己的過往,再將這些故事當做腳本,編成舞,透過舞團和大家分享,傳承我們的文化。」

阿亮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和老師、團員籌備、編舞,這一股力量,卻也讓小林村民的心靈有了變化。每個練舞的晚上,村民都會把一家老小從家裡帶出來,團員在活動中心練舞、小孩在一旁玩耍,男人聚在戶外搏感情,大家凝聚在一起,走出創傷,漸漸找回生活重心。

「每一次新的嘗試,根本無法預料結果會往哪個方向走,會引起多大的效應。」阿亮意外的是,大滿舞團的第一場表演,上台前,團員一個一個忍不住哭了,為了表演,大家擦乾眼淚再登台,表演完後又哭花了臉。經過一場場表演,眼淚變少了,歡笑變多了,「我以前從來不知道什麼是藝術療癒,當大家在每一場表演時流了淚、又擦乾,我們一起走過這段心靈重建的過程,在舞蹈中找回自己的價值;從怨天尤人的情緒中,轉化成為幫助他人的力量!」全文未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好房網HouseFun》雜誌2014年9月號】bit.ly/1qjgDVU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