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房前,姚醫師(中間戴眼鏡者)與醫師和護理師、宗教師團隊仔細核閱病人的身心狀況。(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採訪報導
「許先生(化名)這幾天吃飯能自主嗎?」姚建安醫師詢問身後的護理長。在他周遭,醫療照護團隊圍成一圈聆聽,3位身穿咖啡色袈裟的比丘尼也加入談話的行列。不同於幾日的陰雨連綿,這日上午的陽光特別燦爛,甚至穿過病房中橘色的帷幕,透到走廊上,在日光燈強烈照射室內,這道鵝黃光芒顯得特別突兀、卻也無比詳和。
姚醫師身後所掛是一塊匾額,在盾形的原木上又加了旭日半升的圖樣。匾額表面,以紅色顏料烙印的「台大醫院緩和療養病房」等10餘字躍然其上,但在桌上粉色蝴蝶蘭的緩和下,顯得不那麼刺目。此處正是安寧病房,末期患者如癌症、失智症、大面積出血造成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末期、急腎臟衰竭等生命走向尾聲的人們,都能在此得到最穩妥的「暫時性照料」。不同於以維持生病徵象為原則的急診室與加護病房,安寧病房以「安寧共照」的原則,將病人的權益放在第一順位,強調病人身、心靈的全面照護。
▼台大醫院安寧病房(緩和醫療病房)的題字鮮紅但不刺眼。(圖/記者嚴云岑攝)
►►想見更多「台大醫院安寧病房」的照片請見此◄◄
位於台大醫院新院區6樓的病房中,總共有17個床位,採取病人與護理等比例的照護方式,除了2位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護理師外,還輔以心理醫師、宗教師、社工師等,讓病人的身心都能得到緩和;醫療團隊更以親切、團隊照顧、症狀控制、心理支持、各別的照顧等方式,提供支持系統以協助病人盡可能積極地活到自然死亡之日。
姚建安醫師是台大安寧病房的主任,他在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訪時表示,創始於民國84年的安寧病房至今已有將近20年的歷史,雖然在林芳郁院長任內時一度希望擴張到30個床位,但由於照護人力不足,最後仍決定維持現狀。「這裡不僅有一般病室,還有交誼廳與空中花園。」姚醫師引領記者走過長廊時說,「病人可以在這裡散步、看書、唱卡拉OK,做一切他們想做的事。」
▼台大醫院安寧病房的交誼廳,患者可在此看書、彈琴,甚至唱卡拉OK。(圖/記者嚴云岑攝)
►►想見更多「台大醫院安寧病房」的照片請見此◄◄
雖然安寧病房可提供較完善的照護,但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一直住下去」。「我們會判斷他們的狀態,如果病情稍有起色,可能會與家屬商量辦理出院。」姚醫師表示,「醫院資源有限,如果不維持進進出出的方式,就無法照顧到更多的病人。」
不過,當病人沒有家屬,或者家屬不願負起照護責任時,院方則會先召開「家庭會議」將病人情況據實以告,若仍然行不通,院方便會請社工師代為申請社會救助,讓病人住進社區安養機構或以安寧居家的方式進行療養,「當然,醫院也會對他們的病情持續追蹤。」
巡房時間到了,姚醫師召集了醫護人員和宗教師等在病房外聽取報告,詢問了家庭會議的過程與病人飲食狀況。「許先生的女兒來看過他了。」一位年輕的女醫生報告,「她抱怨爸爸以前都不管她,直到生病了才聯絡。」「至少她願意踏出第一步,這樣就很不錯了。」姚醫師表示。
▼姚醫師仔細詢問病人的身體狀況、指示藥單,並給病人溫暖的鼓勵。(圖/記者嚴云岑攝)
病床上躺的是一位年近7旬的老先生,曾經有過跳樓輕生的念頭,但最終卻因手腳無力撐不上窗戶,被醫護人員發現後保住一命。許先生半躺在床上,瘦弱的手腳無力地垂著,姚醫師詳細地詢問病情,包括能不能自主吞嚥、哪裡不舒服等,還拍了拍他的肩,告訴他來醫院服務學習的學生從他身上學到很多,「聽說您洗澡時唱歌唱得很大聲,大家都很感動呢。」
電視的聲音清晰可見,在安寧病房中,每個人有自己的電視,與電動式病床,病人能在此得到最好的享受。姚醫師持續對老先生訴說鼓勵的話語,雖然他在過程中沒有多做回應,但從低垂的眼神中,似乎可看到一絲生氣,當然這些都是從家人、與醫護人員及志工們身上獲得的。
▼安寧病房走廊上的心願完成布告欄。(圖/記者嚴云岑攝)
►►想見更多「台大醫院安寧病房」的照片請見此◄◄
巡房的工作仍在繼續,在與姚醫師打過招呼後,我離開病房到處參觀。在這裡,家屬稀稀落落地坐在廊道的坐位上,不時有護理師推著病床或藥物車經過;洗澡間傳出陣陣水聲,但沒有人唱歌。在這裡不見家屬得咆哮,一切都十分平靜、祥和。
從病房進入交誼廳前會經過一條廊道,廊道兩側牆上分別掛了「心願完成」及「消災超薦法會及遺族關懷」及一封封給醫護人員的感謝函,照片上的病人與家屬都洋溢著笑容,估計是在生命的最後旅途中,得到了心靈與生理上的救贖。
讀者迴響